图片来源:刘建国等 |
自然保护区旨在作为濒危物种的安全避难所,并尽可能减少人类的干扰。但根据周五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在中国西南部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情况并非如此。
该保护区于1975年建立,旨在保护大熊猫,并被视为保护工作的典范,获得了中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资助。然而,中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现在发现,在过去的二十五年半里,该保护区已经变得不太适合大熊猫栖息。事实上,自然保护区的退化速度甚至比周围的非保护土地还要快。研究人员在查看了保护区建立前后多个卫星收集的遥感数据后得出了这个结论。他们将这些发现与海拔、土地坡度和森林覆盖的信息相结合。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 订阅来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科学家们表示,保护区内人类居民的人口压力是造成森林和熊猫栖息地大部分破坏的原因。保护区内的人口从1975年的2560人急剧增加到1995年的4260人。与此同时,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从1974年的145只下降到1986年的72只。据信目前的数量甚至更少。
科学家们认为,提高居住在保护区内的儿童的教育机会,可以引导年轻人离开保护区去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最终有助于减少人口。“我们的计算机模拟表明,即使只有 22% 的保护区年轻人因上大学、结婚或在外面工作而搬迁,到 2047 年,保护区内的人口将减少到 700 人左右,大熊猫栖息地将恢复并增加 7%。”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刘建国说。“需要彻底检查和监测保护区的有效性,并且需要整合生态学、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经济学的新方法来真正保护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