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来支持我们。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继续产出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音乐可以抚慰狂躁的野兽,或者至少让工作日显得更短。一项新的研究现在将心血管健康添加到音乐的潜在益处列表中,表明音乐可以直接触发生理变化,从而调节血压、心率和呼吸。
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医学教授、发表在《循环》杂志上的论文的主要作者卢西亚诺·伯纳迪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音乐会在心血管系统中引起持续的、动态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预测的——变化。”他认为,了解渐强和渐弱如何影响我们生理机能的机制,可能会为中风和其他疾病带来潜在的新疗法。
伯纳迪和他的同事此前发现,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与音乐节奏相呼应。为了将这一知识扩展到身体对变化节奏的反应,他们招募了 24 名志愿者——一半是经验丰富的歌手,其余的没有音乐训练。
当参与者聆听贝多芬、巴赫、普契尼和其他古典艺术家的五首随机选曲以及两分钟的静默片段时,监视器记录了生理信号。研究人员发现,渐强乐段,尤其是那些连续渐强的乐段(想想: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会导致血管成比例收缩,血压、心率和呼吸增加。这些指标在渐弱和静默期间下降。该团队还发现,大约 10 秒钟的“丰富”音乐乐句,例如威尔第著名咏叹调中的节奏,会导致心率和心血管系统的其他部分与音乐同步。两组人都经历了这种同步,尽管音乐家表现出更强的反应。
伯纳迪说,这些结果表明,音乐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患者的头部。“不仅仅是情绪造成了心血管变化,”他指出,“但这项研究表明,相反的情况也可能发生。”他认为,音乐引发的情绪提升——包括那些愉悦的“寒战”——也可能是生理反应的副作用。
纽约市音乐与神经功能研究所的执行董事兼联合创始人康妮·托迈诺在她自己的临床实践中看到了这种机制的证据。“这项研究暗示了这些同步机制中的一些可能在潜意识层面发挥作用,”托迈诺说。“有足够的临床证据表明这是真的。”她指出,即使是处于半植物人状态的人,在播放音乐时也会表现出呼吸变化。
伯纳迪的研究受到样本量小和参与者同质性的限制——所有参与者都是 24 岁至 26 岁之间的健康白种人。作者建议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证实他们的发现并将其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和其他类型的音乐。
与此同时,托迈诺认为伯纳迪的研究“非常好地支持了先前对音乐科学的推论”。(她是一部新的纪录片的顾问,该纪录片今晚将在 PBS 播出,名为“音乐的本能:科学与歌曲”,其中介绍了包括爵士乐、流行乐和说唱乐在内的众多音乐家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人类的身心。)她指出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一篇论文,该论文发现,发育中的胎儿已经具备区分声音模式变化的能力,大概是为了解释和学习周围的世界。“我们天生就对节奏敏感,”托迈诺说。所以,斯卡拉姆齐,跳方丹戈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