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科学家表示,婴儿期大脑中关键信号蛋白的缺失可能导致日后的焦虑症。根据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刚出生后就缺乏化学信使血清素受体蛋白的小鼠,成年后表现出异常的焦虑。
研究人员早就知道,基因工程改造后缺乏神经递质血清素受体的小鼠表现出类似焦虑的行为。但新的结果更进一步,揭示了生命中的哪个阶段以及大脑中的哪个部位形成了血清素受体与焦虑行为之间的联系。与早期的研究一样,哥伦比亚大学的任·亨(Ren¿ Hen)领导的研究人员首先创建了一个所谓的基因敲除小鼠品系,该品系缺乏编码受体蛋白的基因。这些小鼠表现出预期的焦虑迹象,例如在开放空间中活动较少,并且与正常动物相比,在新环境中开始进食的时间更长。为了确定两个受体群体——前脑中的受体群体或脑干中的受体群体——哪一个在这方面最关键,研究小组随后将敲除小鼠与一个工程改造品系杂交,以激活特定大脑区域的受体表达。由此产生的双转基因“拯救”动物品系仅在前脑中表达血清素受体,但表现出正常的焦虑行为。进一步的测试中,使用了强力霉素来抑制不同发育阶段小鼠的受体,结果表明,消除幼年或成年小鼠的受体并不会引起过度焦虑。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所罗门·斯奈德(Solomon Snyder)在随报告附带的评论中解释说:“新生儿发育期间需要前脑血清素受体来调节对类似焦虑行为的易感性,但在成年生活中不再至关重要。” 他提出,生命早期血清素敏感神经元和血清素受体的变异可能解释了母亲的养育对于预防日后情绪障碍的重要性。他指出,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母亲充分梳理的老鼠,成年后会表现出焦虑水平升高。“假设我们可以将小鼠和人类的发育阶段等同起来,”斯奈德反思道,“这些发现可能与人类的大脑发育和焦虑的产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