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在道德上更优越

一种“自我提升”效应,可能对我们所有人产生负面影响

在加里森·基勒的明尼苏达州小镇沃比贡湖,“所有的女人都很坚强,所有的男人都很英俊,所有的孩子都高于平均水平。” 虽然这个小镇和它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来自沃比贡湖的消息》之所以经久不衰,部分原因在于基勒捕捉到了人类的体验——甚至到了所有孩子都高于平均水平这一事实。

事实上,数十年的研究证实,我们都高于平均水平——至少在我们自己的头脑中是这样。 当我们把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时,我们倾向于在许多积极的方面给自己更高的评价,包括智力、雄心、友善和谦虚(哈!)。 这一发现有时被称为“自我提升”效应。

这种自我提升效应在道德特征方面最为显著。 虽然我们通常会将自己置于相对于同龄人的积极光环中,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相信自己比别人更公正、更值得信赖、更道德。 这种自以为是可能具有破坏性,因为它降低了我们合作或妥协的意愿,拉开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并可能导致不容忍甚至暴力。 道德优越感可能在政治不和、社会冲突甚至恐怖主义中发挥作用。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伦敦大学的本·塔平和瑞安·麦凯想知道,为什么人们强烈地认为自己是善良和道德的,但同时又认为普通人远不如自己。 塔平和麦凯进行了一项研究,参与者考虑了30种不同的性格特征,包括与道德相关的特征(例如,真诚、诚实)、社交能力(例如,热情、讨人喜欢)和能动性(例如,能力、创造力)。 参与者评估了每种特征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他们自己、描述了普通人以及在社会上是否受欢迎。 然后,他们运用一些巧妙的推理来梳理出人们认为自己在每个类别中都优于平均水平是多么不理性。 他们发现,当我们考虑道德特征时,我们最不理性。

他们是如何确定人们是否理性的? 塔平和麦凯指出,某种程度的自我提升实际上是理性的。 当我们对自身和他人做出判断时,我们掌握的关于自己行为和举止的信息远多于关于普通人的信息。 因此,相对于我们自己,我们在评估他人时更加谨慎——或者说不那么极端,这是有道理的。

估计自我提升的理性成分的关键在于理解个人如何推断他人的特征。 为了做到这一点,塔平和麦凯改编了社会投射指数(SPI)。 这种测量方法认识到,从统计学上讲,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属于多数,因此为了准确判断他人,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投射我们对自己了解的情况。 当然,这种投射的程度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一个人真正有多么不寻常。 作者认为,当人们准确地感知到自己与普通人有多么相似,并利用这一点时,他们就是理性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与其他人非常相似,那么你对他人的评价应该与你对自己的评价相似。 但是,如果你真的与其他人不同,那么你更有理由给他人的评价与你给自己的评价不同。 

为了说明这一点,请考虑以下示例。 假设简对自己的评价与其他人给出的自我评价的平均值非常相似。 她相当典型。 在她的情况下,她假设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她自己的评价相似是合理的。 相反,她假设自己比别人更好是不合理的。 另一方面,假设杰克对自己的评价方式与其他人给出的自我评价的平均值不典型。 他在客观上是不寻常的。 在他的情况下,他假设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更好是更合理的。

当然,做出理性自我评估的一个挑战是知道你真正有多么典型(或不典型)。 对于任何个人来说,这都是一种猜测。 你可能很了解自己,但你可能会高估或低估你与他人的相似程度。 然而,塔平和麦凯能够使用他们实验中的回应更精确地衡量个人的典型性。 首先,他们通过平均所有参与者的自我评估评分来计算“典型乔”的概况。 然后,对于每位参与者,他们评估了个人自我评价与“典型乔”的自我评价对齐的程度,这种衡量标准被称为“相似系数”。 相似系数高的人(如简)应该对自我和他人有相似的评价,而相似系数低的人(如杰克)应该对自我和他人有不太相似的评价。 对于每位参与者,塔平和麦凯使用相似系数来计算推断的自我判断——如果参与者的评价是理性的,他们应该如何评价自己。 

塔平和麦凯不仅考虑了实际自我评价和推断自我评价之间的差异; 他们还考虑了这些评价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特质受欢迎程度的差异影响。 当特质受欢迎程度比推断自我评价更能准确预测实际自我评价时,就会揭示出非理性思维。 换句话说,当你认为某个特质非常吸引人时,你就会变得不理性,并且你让这种吸引力影响你的自我评价,从而扭曲你与他人之间的相似性。

塔平和麦凯发现,自我提升效应的非理性成分在道德特质方面大于能动性或社交能力特质。 当考虑道德特质时,参与者最不可能准确地使用他们的自我判断来投射他人判断,并且特质受欢迎程度对道德的实际自我判断的预测程度远高于其对道德的推断自我判断的预测程度。

因此,我们相信自己比别人更道德,而且我们做出这些判断是非理性的。 后果是什么? 从好的方面来看,道德优越感在理论上可以保护我们的福祉。 例如,错误地相信人们比他们实际更值得信赖或忠诚是有危险的,并且以道德怀疑主义的态度对待他人可能会降低我们成为骗子或骗子的牺牲品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自我提升的道德优越感可能会侵蚀我们自己的道德行为。 来自相关研究的证据表明,对自身道德的认知可能会“许可”未来的不道德行为。 例如,一个自愿为送餐上门服务送食物的个人,以后可能会觉得从办公室拿走办公用品是可以接受的。 这种道德许可效应已在许多领域得到证实,包括消费者行为工作场所种族关系慈善捐款。 当我们的道德自我形象得到很好的确立(通过行动或自我提升效应),我们可能会觉得没有那么有义务遵守严格的道德准则。 因此,我们倾向于相信自己高于道德平均水平这一事实,反讽地可能使我们变得不那么道德。

辛迪·梅是查尔斯顿学院的心理学教授。 她探索提高大学生、老年人和智力障碍人士认知功能的途径。 她还致力于促进将智力障碍学生纳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非残疾同伴的课堂。

您是一位专攻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或心理学的科学家吗? 您是否读过最近一篇您想撰写的同行评审论文? 请将建议发送给“心灵 Matters”编辑加雷思·库克。 加雷思是一位普利策奖获奖记者,是美国最佳信息图表系列编辑,可以通过garethideas AT gmail.com或Twitter联系他 

@garethideas.

辛迪·梅 是查尔斯顿学院的心理学教授。 她探索改善大学生、老年人和神经多样性个体认知功能和结果的途径。

更多作者:辛迪·梅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