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尽管总人口保持稳定,但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增长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加剧该国沿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
一个由中国和美国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分析了中国政府记录中五十年来的数据,发现自1978年以来,该国沿海海洋生态系统稳步退化,几乎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1978年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经济工业化而进行全面改革的一年。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这段时间中国的人口一直保持稳定,但经济增长已将人们从该国内陆农田吸引到沿海地区,而工业化和沿海人口的膨胀相结合,正在对海洋环境造成损害。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北京师范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何强在布朗大学马克·伯特尼斯实验室担任访问学者期间领导了这项研究。他研究中国的沿海变化已有近十年之久,并且是今天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的描述这项研究的论文的第一作者。
他总结说:“我们的论文表明,经济增长,而不是人口增长,是中国沿海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原因。”
沿海人口增加,海洋鱼类减少
这些生态系统的变化可能会变得更糟,威胁到生活在沿海地区的28,000种不同的海洋物种以及中国的13亿人口,其中一半人口居住在工业化的沿海地区。
在1978年之前,中国鱼类物种的多样性和大小是稳定的,但自从经济改革以来,两者都在稳步下降。研究表明,南海的珊瑚覆盖率已降至1978年之前的15%,而赤潮(藻类大量繁殖,使沿海水域变成深红色的圣经红色,并可能对海洋生物造成衰弱甚至致命的影响)已从1980年之前的每年约10次增加到此后的每年70至120次。
中国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人口流动反映了这种沿海地区的退化。在1950年至1978年改革期间,中国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约22亿美元。在1978年至2010年之间,中国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两个数量级以上,该国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从总量的50%上升到60%。中国沿海地区的人口也从1954年的2.6亿增加到1978年的4亿,再到2010年的5.9亿。
在此期间,中国一直在部分通过大规模开发海岸线来推动其工业和经济增长。为了支持当地人口,水产养殖和捕鱼活动有所扩大,污染程度有所提高,并且为了建设更大更繁忙的港口,已经开发和填满了数英里的海岸线。
“沿海地区的退化简直是惊人的,”负责监督这项研究的布朗大学海洋生态学家马克·伯特尼斯说。“这里传达的信息是,如果没有某种法规或某种保护措施,他们将会耗尽资源基础。”
他补充说:“所有这些东西都会消失,而且很快就会消失。”
发展中国家的“危险信号”
中国最近因其在经济脱碳方面的积极努力而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冬季,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的雾霾水平创历史新高,促使政府宣布“向污染宣战”,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和技术来清理化石燃料发电厂。该国也即将启动全国性的碳市场(绿色电讯,3月5日)。
然而,尽管中国的空气质量问题得到了广泛宣传,但研究表明,这是以牺牲水质和海洋生态系统退化为代价的。他补充说,深圳和福建等沿海城市人口较少,并且更远离公众的视线。
他说:“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但是,沿海城市的人口……不如这些城市那么高。”
中国对沿海污染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但伯特尼斯表示,这是第一项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正在加速该国沿海退化的研究。
中国也是本世纪通过快速工业化将自己从第三世界中拉出来的几个国家之一。印度、巴西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在遵循类似的轨迹,伯特尼斯表示,这些国家也应密切关注其工业和经济发展对其沿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伯特尼斯说:“这对于所有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应该是一个危险信号。中国的好处是,存在一条明确的界限——1978年——当时一切都发生了绝对的改变。但实际上,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变化几乎同样是巨大的。”
“巨星”诞生
伯特尼斯也为何强在这项研究中所做的工作感到自豪。这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在伯特尼斯实验室工作期间,获得了詹姆斯·邦德科学家之后的昵称“Q”,他几乎独自构思了这项研究。但是,伯特尼斯说,这需要一些工作。
伯特尼斯说:“他在我实验室的头几个月真的很辛苦,因为我试图让他进行创造性思考,并让他思考新的不同的事情去做。我向他强调的一件事是,如果你真的想在中国做一些大事,你想做一些在中国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在徒劳地向伯特尼斯提出研究想法几个月后,何强有一天走进他的办公室说,他想研究1978年经济改革对中国海洋环境的影响。
伯特尼斯回忆说:“我看着他说,‘是的,这正是你需要做的事情。’”
伯特尼斯预测,何强现在是杜克大学海洋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助理,他将成为中国海洋保护和生态领域的“巨星”。
伯特尼斯说:“看着他经历这种蜕变的过程真是太棒了。这对何强来说,真的是科学和创造力上的成年礼。”
经环境与能源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许可,转载自气候电讯。 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