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搭配新冠疫苗引发强效免疫反应

一项超过600人试验的初步结果首次展示了组合不同疫苗的好处

Massive pile of empty vaccine vials.

COVID-19 疫苗供应不稳定的国家可能会受益于在第一剂和第二剂中使用不同的疫苗。

在西班牙进行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为人们接种牛津-阿斯利康和辉瑞-生物科技 COVID-19 疫苗都能产生针对 SARS-CoV-2 病毒的强效免疫反应。

一项超过 600 人参与的试验的初步结果于 5 月 18 日在一个 在线演示文稿 中公布,首次展示了组合不同冠状病毒疫苗的好处。英国一项类似策略的试验于上周报告了安全数据,预计很快将发布关于免疫反应的进一步发现。

由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建议,一些或所有已接种第一剂由英国牛津大学和英国剑桥阿斯利康公司开发的疫苗的人,第二剂应接种另一种疫苗。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混合搭配的新冠疫苗接种方案将比两剂单一疫苗引发更强、更稳健的免疫反应,同时为面临各种疫苗供应不稳定的国家简化免疫工作。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看起来辉瑞疫苗显著增强了单剂阿斯利康疫苗接种者的抗体反应。这完全是个好消息,”加拿大汉密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免疫学家周星说。

初免和加强

从四月份开始,西班牙 CombivacS 试验招募了 663 名已经接种第一剂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的人,该疫苗使用无害的黑猩猩‘腺病毒’来传递指令,使细胞制造 SARS-CoV-2 蛋白。三分之二的参与者被随机挑选出来,在接种第一剂疫苗至少八周后,接受由纽约市的辉瑞和德国美因茨的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基于 mRNA 的疫苗。一组 232 人的对照组尚未接受加强剂。该研究由马德里的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领导。

西班牙巴塞罗那 Vall d’Hebron 大学医院 CombivacS 研究的调查员 Magdalena Campins 报告说,辉瑞-生物科技加强剂似乎刺激了接种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的参与者的免疫系统。在接种第二剂后,参与者开始产生比以前高得多的抗体水平,并且这些抗体能够在实验室测试中识别和灭活 SARS-CoV-2。未接受加强疫苗接种的对照组参与者的抗体水平没有变化。

这正是研究人员所希望和期望的混合不同疫苗的效果,这种策略被称为异源初免和加强,已用于对抗其他疾病(如埃博拉)的疫苗。“这些反应看起来很有希望,并显示了异源初免-加强方案的潜力,”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Beth Israel Deaconess 医学中心病毒学和疫苗研究中心主任 Dan Barouch 说。

周星说,根据早期的试验数据,对辉瑞加强剂的抗体反应似乎甚至比大多数人在接种两剂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反应更强。但尚不清楚这些反应与接受两剂 mRNA 疫苗(如辉瑞-生物科技疫苗)的人的反应相比如何,mRNA 疫苗在第二剂后往往会引发特别强的抗体反应。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免疫学家 Daniel Altmann 说,进行这样的比较是“苹果和橘子”。他对混合搭配策略的强烈免疫反应“完全可以从基础免疫学中预测出来”,他补充说。

Altmann 说,给人们接种第一剂和第二剂不同的疫苗可能是有道理的。但他想知道,如果人们需要第三剂来延长免疫力或预防新出现的冠状病毒变异株,会发生什么。重复剂量的基于病毒的疫苗(如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往往越来越无效,因为免疫系统会对腺病毒产生反应。相比之下,RNA 疫苗在增加剂量时往往会引发更强的副作用。“我确实认为,所有这一切中都有一个值得探索的疫苗学新世界,”Altmann 说。

上周,英国一项名为 Com-COV 的研究分析了相同两种疫苗的组合,发现混合搭配组的人比接种两剂相同疫苗的人经历了更高比例的常见疫苗相关副作用,如发烧。在西班牙 CombivacS 试验中,轻微的副作用很常见,并且与标准 COVID-19 疫苗方案中观察到的副作用相似。没有副作用被认为是严重的。

本文经许可转载,最初于 2021 年 5 月 19 日 首次发表

Ewen Callaway 是《自然》杂志的资深记者。

更多作者:Ewen Callaway

自然》杂志创刊于 1869 年,是世界领先的综合性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发表最优秀的同行评审研究,推动突破性发现,并被世界各地的思想领袖和决策者阅读。

更多来自:Nature magazine
SA Health & Medicine Vol 3 Issue 4本文最初以“Mix-and-Match COVID Vaccines Trigger Potent Immune Response”为标题发表于 SA Health & Medicine Vol. 3 No. 4 ()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82021-3qTBDlpZHxYwizvKhwPu9m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