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塔斯马尼亚虎”捕食大型猎物

一项对古代袋狼骨骼的分析表明,这种有袋动物尽管体型较小,但咬合力非常强大
 

研究人员表示,一种已灭绝的有袋动物猎手,体型只有狐狸大小,可能捕猎比自身更大的猎物。

这种捕食能力使这种古老的生物与其最近的现存亲属,同样已灭绝的袋狼,或称“塔斯马尼亚虎”有所不同。最后一只已知的野生袋狼于1930年被射杀,最后一只圈养的该物种于1936年死于动物园。

狩猎显然是导致该物种灭绝的原因之一。人们将这种像狗一样的塔斯马尼亚虎作为目标,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动物会杀死绵羊;事实上,2011年发表在《动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这种生物的下颚太弱,无法捕获大型猎物,它们只会杀死比自己小的动物。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这项新的研究分析了一个保存异常完好的、已灭绝的袋狼近亲的完整骨骼,被称为Nimbacinus dicksoni;该标本的年代约为1160万至1600万年前。

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沃罗说:“发现Nimbacinus的完整骨骼是一个真正了不起的发现,尤其它保存得如此完好。”

小型狮子和食肉袋鼠

这种有袋食肉动物的体型大约相当于一只非常大的家猫或一只小型狐狸,重约11磅(5公斤)。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动物学家、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玛丽·阿塔尔德说:“它的脸看起来像猫和负鼠的混合体。” [有袋动物图集:一袋可爱的小动物]

现代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体型较大,相当于中型或大型犬。现代袋狼的体重在40到70磅(20到30公斤)之间。

古生物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澳大利亚的里弗斯利世界遗产区发现了化石。在古代,温暖、潮湿的低地雨林覆盖着该地区——然后,大约在1000万到1500万年前,它逐渐变得凉爽干燥,转变为干燥的开阔林地和草原。

Nimbacinus属于一个已灭绝的有袋食肉动物科,称为袋狼科,由至少12个已知物种组成。Nimbacinus可能与几种其他袋狼物种一起生活在古代的里弗斯利,还有比家猫小的有袋狮和小型食肉袋鼠,它们都可能在争夺猎物。

沃罗告诉生命科学:“作为一种中型食肉动物,Nimbacinus很可能被更大的食肉动物捕猎,包括蛇、陆生鳄鱼和更大的有袋狮物种。”

除了对最近灭绝的袋狼的研究之外,关于袋狼科的大部分知识都来自头骨碎片,这限制了科学家对这些动物的推断。然而,新出土的Nimbacinus头骨帮助阿塔尔德和她的同事重建了这种生物可能的生活方式。

模拟有袋动物

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Nimbacinus头骨的3D计算机模型,以真实地模拟头骨可能如何活动。数字化重建整个头骨是一项挑战,因为它的颅骨顶部略有压碎,只有下颚或下颌的一半是完整的。阿塔尔德告诉生命科学:“这就像打开一个拼图游戏盒,却发现关键的碎片丢失了。”

然后,科学家将Nimbacinus头骨的机械性能与已灭绝的袋狼进行了比较。他们还将其性能与现存的有袋食肉动物(如塔斯马尼亚恶魔、斑尾袋鼬和北部袋鼬)进行了比较。这些动物属于不同的、多样化的有袋食肉动物科,即袋鼬科。

令人惊讶的是,研究人员发现Nimbacinus头骨的机械性能与斑尾袋鼬(一种不同的有袋食肉动物科的成员)的相似度远高于Nimbacinus的近亲袋狼。

这些发现表明,Nimbacinus的咬合力对于其体型而言是强大的,它主要是食肉动物,并且可能能够捕猎比自身更大的猎物。

阿塔尔德说:“我们对Nimbacinus头骨的生物力学分析表明,它很可能是雨林中的机会主义猎人,并且生活方式与较大的现存袋鼬科动物(如斑尾袋鼬)大致相似。” “它可能捕食小型到中型的鸟类、青蛙、蜥蜴和蛇,以及各种有袋动物,包括负鼠、袋狸、袋鼬科动物、考拉的古代祖先、小型沙袋鼠、兽齿类[具有回旋镖形臼齿的已灭绝有袋动物]、有袋鼠和袋熊。这表明Nimbacinus和斑尾袋鼬之间可能存在趋同进化,这意味着这两个物种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适应性以适应相似的环境。” [6种可能复活的已灭绝动物]

相比之下,最近灭绝的塔斯马尼亚虎在其可以吃的东西方面比Nimbacinus和大型现存的袋鼬科动物更加专业化。阿塔尔德说,这很可能使塔斯马尼亚虎在可以捕猎的猎物范围上更加受限,“并且更容易灭绝”。

沃罗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生命科学,重建过去的群落和构成它们的物种的生态学“对于我们绘制和理解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至关重要”。“试图了解这些动物是如何生活的以及它们吃什么也很有趣!”

Nimbacinus骨骼的未来分析可能会揭示它是否像斑尾袋鼬一样部分是树栖的,这可能有助于解释研究人员迄今为止在这两个有袋动物物种之间注意到的相似之处。

科学家于4月9日在《PLOS ONE》杂志上在线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发现。

版权所有 2014 年生命科学,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权利。未经许可,不得发布、广播、重写或重新分发此材料。

Charles Q. Choi i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大众科学. His work has also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Nature, Wired, and LiveScience, among others. In his spare time, he has traveled to all seven continents.

More by Charles Q. Choi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