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小心割破了手指,身体甚至在你找到创可贴之前就开始修复伤口。合成材料就没有这么好的自愈能力,但南希·R·索托斯、斯科特·R·怀特及其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同事们正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他们开发出一种自愈塑料,其中包含一个三维微毛细管网络,毛细管中充满了液体修复剂。当材料出现裂缝时,释放的液体会被散布在各处的催化剂颗粒硬化。这种新材料在每个位置最多可以修复七次细微裂缝,比该小组之前的系统(液体位于单独的口袋中)有所改进,之前的系统在每个位置只能修复一次损伤。
科学家们一直寻求模仿的自然生物的另一个特征是自组装。巴黎城市工业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学院的伯努瓦·罗曼和何塞·比科利用蒸发水滴的表面张力折叠了跳蚤大小的折纸立方体、金字塔和其他结构。他们的工作使用了大约一毫米大小的形状,这些形状是从厚度仅为 40 到 80 微米的橡胶聚合物上切割下来的。由于表面张力随尺寸缩放的方式,该技术可能有效地用于自组装由更薄聚合物片制成的微米或纳米级物体。
基于塑料或有机材料的电子元件近年来变得越来越普遍,但磁体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现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大学的罗宾·G·希克斯、安大略省温莎大学的拉贾萨潘·贾恩及其同事们已经生产出一种新型磁体,它将镍与各种有机化合物结合在一起。这些深色粉末状物质在高达 200 摄氏度的温度下仍保持磁性。研究人员的最终目标是生产出磁性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很容易地模制成薄膜或其他用于电子产品的有用形状。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人们曾认为,要观察被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奇异物质状态——其中大量粒子基本上像一个超粒子一样运作——唯一的方法是使用严苛的、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德国明斯特大学的谢尔盖·德莫克里托夫及其同事是第一个在室温下创造出这种凝聚态的科学家。德莫克里托夫使用了被称为磁振子的小型瞬态磁能包,他通过将钇铁石榴石薄膜暴露在微波下来产生磁振子。磁振子的质量远小于原子,因此可以在更高的温度下形成凝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