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撞击事件后,生命迅速恢复

一项新研究发现,生物仅用了 30,000 年就重新在撞击摧毁的区域内定居

德克萨斯州伍德兰兹 — 新研究发现,导致恐龙灭绝的撞击地点,生命恢复的速度惊人地快。

6600 万年前,一颗 6 英里(10 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湾,导致恐龙灭绝,这是近 1 亿年来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的一部分,地球上的生命至少需要 30,000 年才能恢复。 这颗太空岩石还在撞击点熔化了地壳和地幔,使现代科学家怀疑,生命在该地点恢复将面临特别大的挑战。

然而,来自陨石坑边缘的岩芯样本显示,即使在原爆点,生命也设法迅速恢复,与全球各地生命的复苏非常接近。[灭绝:历史上最神秘的灭绝事件]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当今世界中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生命很快就回到了陨石坑,”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员克里斯托弗·洛厄里在 3 月 21 日星期二在休斯顿举行的月球和行星科学会议 (LPSC) 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洛厄里说,在岩芯样本中发现的微体化石表明,陨石坑的生命在大约 30,000 年后重新出现,这与在其他地方重新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

“您在全球都看到了[这种复苏],”洛厄里说。

从灭绝中恢复

在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墨西哥热带海湾下,潜伏着被称为希克苏鲁伯的陨石坑。地球上的这个凹陷是那块最著名的小行星的墓碑,它杀死了恐龙。 小行星撞击还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酸雨和森林火灾,并将大量硫磺和其他岩石喷入空中,足以遮挡阳光。

这次碰撞使神风特攻队小行星汽化,并严重减少了地球上活着的物种数量。它还将灰尘散布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科学家称之为 K-T 界限的物质层,该物质层包括小行星本身的碎片,这些碎片夹在碰撞前后形成的岩层之间。 但是,仅凭这些小行星的痕迹还不足以令人信服地将灭绝归因于太空岩石与地球的碰撞。 然后,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寻找石油的地球物理学家在海底下发现了这个 110 英里宽(180 公里)的陨石坑。 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才找到该陨石坑与导致恐龙灭绝的大规模灭绝之间的实质性联系。

2016 年,一个科学家团队前往海湾,从陨石坑边缘提取岩芯样本。他们从地表的一艘船上钻入海底,挖掘出一个半英里长(800 米)、柱状的岩芯,揭示了该地区的地质历史。这项任务需要专门的钻井设备,但挑战得到了回报:水下位置比陆基陨石坑更能保存陨石坑。 其地表下的位置使希克苏鲁伯成为迄今为止已知的“保存最完好的陨石坑”,挖掘团队的影响岩石学家大卫·克林表示,他研究该陨石坑已有数十年。

小行星引起的在中生代末期的灭绝事件是唯一一次突然发生的事件,这归功于它的外部起源。洛厄里说,其他大规模灭绝事件是逐渐发生的,由火山事件气候变化引起。 在这些情况下,其他生命形式填补了其注定要灭绝的邻居所清除的生态位。

但是当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它几乎立即形成了一个 150 公里宽(90 英里)的无菌区域,任何生命都无法在那里生存。 洛厄里说,在 20 世纪 70 年代对海底进行的测量显示了这个死亡地带,尽管当时它的来源未知。

“生命被这次撞击彻底摧毁了,”他说。

洛厄里说,由于突然撞击灭绝事件与其他更渐进的灭绝事件所涉及的过程不同,因此科学家无法对生命将在撞击地点重新出现的速度做出有力估计。

但是,分层的岩芯可以揭示微体化石何时开始重新出现。 在取回岩芯后,洛厄里开始费力地寻找两种微体化石。 第一种是浮游有孔虫(简称“有孔虫”),它们是微小的沙粒大小的生命形式;它们是洛厄里研究的主要重点。 第二种是更小的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它们会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在不利的条件下可以完全关闭很长一段时间。

在检查了岩芯后,洛厄里得出结论,该区域的超微浮游生物在撞击后的 500 万年中都处于他所谓的“灾难模式”,一旦条件有利就会再次开花。 洛厄里说,有孔虫恢复得更快,在大灾变后迅速传播,将生命带回了陨石坑。

“在撞击发生后的 30,000 年内,海底就有了生命,”洛厄里在 LPSC 会议的演讲中说。

然而,他说,这些生命来自何处仍然未知。 洛厄里说,它可能是从撞击产生的新形成的热液喷口中爬回来的,或者可能是从海洋的另一部分冲进来的。

为什么超微浮游生物比有孔虫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重新出现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该团队希望通过进一步分析岩芯来回答这个问题,洛厄里说。

在 Twitter 上关注诺拉·泰勒·雷德 @NolaTRedd,FacebookGoogle+. 在@SpacedotcomFacebookGoogle+上关注我们。 最初发布于Space.com

编辑推荐

版权所有 2017 SPACE.com,一家 Purch 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本材料不得发布、广播、重写或重新分发。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