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赌局:专家评估世界末日

现代文明真的会走向终结吗?专家评估八种末日情景

恕我冒昧地提及 T. S. 艾略特,或许世界真的会在巨响中终结,而非呜咽。无论是我们自身造成的(核浩劫)还是自然界的(小行星撞击),许多灾难都可能使文明走向末日——甚至可能危及物种的生存。我们评估了几种末日情景的可能性,从常被讨论的威胁如气候变化,到更异想天开的想法,例如可能摧毁我们宇宙的量子涨落。这里列出的概率并非科学事实——在估计前所未有事件的可能性时,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是基于研究人员专家意见的知情推测。我们还依靠这些意见来估算每种事件的灾难性程度,范围从 1(局部混乱)到 10(宇宙再见)。

致命性流行病
未来 30 年内,二分之一的几率
毁灭等级:4
全球病毒预测倡议组织全球现场运营主管约瑟夫·费尔表示,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受到毁灭性的、类似黑死病的大流行病的袭击。他拒绝预测下一次大流行病何时会爆发,而是将文明的准备程度在 10 分制中评为可怜的 2 分。费尔说,下一次大流行病很可能是一种天花或病毒,这种病毒要么是人类的新病毒,要么是常见病毒的更致命变种。

太阳超级风暴
未来 15 年内,二十分之一的几率
毁灭等级:2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太空科学家丹尼尔·N·贝克说:“我们不想危言耸听,但太阳爆发可能会变得足够大,足以摧毁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电网和通信系统。”贝克说,“如果今天发生在我们这个现代化的、高度电子互联的社会中,无疑将对最发达国家造成毁灭性打击。”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失控的全球变暖
未来 200 年内,二分之一的几率
毁灭等级:3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地球物理学名誉教授、《无冰世界》(Avery,2009 年)的作者亨利·波拉克说,格陵兰岛和西南极洲的冰盖加起来含有足够的水,可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 12 米,淹没沿海城市,使数亿人成为难民。波拉克说,如果不改变行为,人类可能会在本世纪末启动两个冰盖的不可逆转的融化。“我个人的感觉是,我们是否真的能够避免格陵兰岛和西南极洲的冰盖流失,这将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波拉克说。“流离失所这么多人造成的后果——世界从未处理过这样的事情。”

超级火山
未来 1000 年内,百分之一的几率
毁灭等级:5
一座超级火山将喷发出至少 1000 立方公里的火山灰和熔岩,大约是 1980 年圣海伦斯火山爆发喷出物的 1000 倍。这样的爆炸将显着改变全球天气模式数十年,进而导致干旱和饥荒。

核战争
未来 10 年内,三十分之一的几率
毁灭等级:6
原子科学家公报执行主任兼出版商肯尼特·本尼迪克特说,事故或网络攻击可能引发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核武器交换,造成数亿人死亡。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恐怖分子使用小型核武器袭击城市地区;本尼迪克特认为,未来 15 年内,这些可能性超过 50%。

巨型小行星撞击
未来 100 年内,百万分之一的几率
毁灭等级:9
虽然 10 公里宽的物种终结者可能不太可能发生,
但较小的、更常见的小行星撞击仍然可能造成严重破坏。一个三公里大小的物体(大致几率:本世纪二十万分之一)可能会杀死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并暂时摧毁文明。

附近的伽马射线暴
超过 1 亿年中,十五分之一的几率
毁灭等级:7
大多数此类宇宙爆炸被认为是在一颗巨大的恒星坍缩成黑洞时形成的。在我们的星系中从未观察到过,这很幸运:附近的闪光可能会用辐射轰击地球,并破坏大气层的保护性臭氧层。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其中一次可能在 4.4 亿年前造成了一次大规模灭绝。

气泡成核
未来 1 万亿年中,十亿分之一的几率
毁灭等级:10
如果另一个宇宙在我们自己的宇宙中自发出现会怎样?这就是气泡情景,我们的宇宙由此转变为具有不同基本力的新状态。塔夫茨大学宇宙学家亚历山大·维伦金说,当一个印有新自然规律的微小气泡突然出现时,就会发生转变,然后“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膨胀,吞噬周围的空间,包括我们太阳系剩余的部分”。但我们可能可以将其在担忧列表中大大降低。维伦金愿意“拿出大笔钱”打赌,气泡成核在未来一万亿年内不会发生。他没有明确说明如果他输了,他的对手将如何收款。

John Matson 是《大众科学》的前记者和编辑,曾广泛撰写关于天文学和物理学的文章。

更多作者:John Matson

John Pavlus 是一位作家和电影制作人,专注于科学、技术和设计。他的作品曾发表在彭博商业周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美国最佳科学与自然写作系列中。他住在俄勒冈州波特兰。

更多作者:John Pavlus
大众科学 Magazine Vol 303 Issue 3本文最初以“末日赌局:专家评估世界末日”为标题发表于大众科学杂志 第 303 卷第 3 期(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92010-2Dfm3rs5BHCklVTiX0ZeWB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