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托马斯·库恩的遗产“范式转变”50周年的伊恩·哈金问答

关于科学周期性剧变的开创性著作可能与早期时代更相关

《大众科学》1964年对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评论以一句轻率的断言结尾,即这本书是“小题大做”。这篇短文发表于《结构》作为《统一科学国际百科全书》中的专著首次出版两年后,它摒弃了库恩对实证主义论点的批判,即科学无情地向前朝着真理进步,认为这缺乏新意。

评论员轻率的驳斥偏离了重点。毫无疑问,库恩的作品几十年来吸收了无数的批评。但它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和科学史著作之一。《结构》已售出140万册,“范式转变”这个被过度使用的词汇在无数令人麻木的商业会议PPT中已成为矫揉造作的陈词滥调。(参见约翰·霍根的“不情愿的革命者”,这是1991年5月《大众科学》对库恩的采访。)

库恩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特定领域的科学家共享一套现有的实践——一种范式——这使得他们能够使用共同的方法在类似的研究问题上辛勤工作——他称之为“常规科学”。最终,实验异常积累起来,引发了革命性的变革——备受吹捧的范式转变,它推翻了现有秩序,迎来了一个可能与旧时代截然不同的新时代。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发现和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


库恩称之为“不可通约性”的观点认为,在真正的革命之后,现有的理论体系与新的理论框架没有任何关系,这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反。换句话说,新世界E = mc2中的质量概念与旧经典力学F = ma中的相同称谓根本不同。库恩对“不可通约性”一词的使用被曲解为他主张抛弃对新理论的客观考虑,用“科学相对主义”取代理性,在这种相对主义中,对个人想法最响亮的声音占上风,一位评论家将其描述为“暴民心理学”。

库恩在万神殿中获得了显赫的地位,但自从披头士乐队发行他们的第一张唱片以来,他的思想是如何经久不衰的呢?著名的加拿大科学哲学家伊恩·哈金为《科学革命的结构》50周年纪念版撰写了一篇导言,其中谈到了库恩作品的有些过时的性质,同时也对最初的成就投去了钦佩的目光。

[以下是哈金访谈的编辑摘录。]

您是否认为库恩关于革命对于推动科学变革的重要性仍然像50年前那样具有影响力?

库恩是许多科学家所说的知识分子:他“如实地讲述了事实”,就理论和实验方面的“修补”过程,以及随后的根本性变化而言。但库恩通常指的是科学史上一些非常壮观的事件,这些事件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完全不确定这是否会继续成为科学发展的方向,因为现在生命科学总体上已经取代物理学成为科学的女王。我不认为库恩的科学变革模型必然会盛行。但库恩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他认为正在发生的事情的非常新颖和生动的版本。这将永远存在,并将成为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科学研究领域人员的永久性储备。

对他的作品产生如此影响的那些重要事件有哪些?

在20世纪初,我们对世界的构想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康德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绝对空间和时间的世界中,普遍的因果关系盛行,这不仅仅是关于世界的一个有趣的事实,而且是思考世界的前提。人们含蓄地相信这一点。

然而,20世纪初发生的事情是对绝对空间和时间的推翻,更重要的是对普遍因果关系的推翻。这些都是真正深刻的革命。它们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变化。它们是对世界如何运作的思考方式的改变——我相信这些根本性的变化影响了人们思考科学的方式。

库恩和波普尔[哲学家卡尔·波普尔]都深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后来他们转向认为这些是科学界经常发生的事情的极端例子。他们倾向于从这些划时代的变革中进行概括,而这种概括在今天不太合适。

库恩的思想在哪些方面可能不太相关?

物理学是否会再发生革命还不太清楚。会有很多惊喜,但是否会发生革命还完全不清楚。所谓的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稳定性及其以极高的精度做出如此多巧妙预测的能力表明,我们可能只是被它困住了,可能永远不会推翻它。

那么,寻找希格斯玻色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现有秩序之内的?

在库恩意义上,这显然是常规科学。库恩谈到常规科学时说,人们“期望”发现事物。今天,科学家们期望找到希格斯玻色子。一旦我们看到一些关于它的确切数字,就会有很多新的事情要做。但这些事情只会是对人们已经期望的事情的稳定或确认。然而,也可能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围绕希格斯玻色子的所有结构都是错误的,那将反驳我关于不会再有革命的主张。

自从库恩时代以来,生物学的兴起如何改变了科学研究的动态?

当代生命科学中的许多工作不像50年前库恩的科学物理学那样以理论驱动为主,而更多地以技术驱动为主。库恩本人真的认为所有的作用都在理论中。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关于分子生物学的大量理论,但真正重要的是干预生命进程的新技术。

您认为是否需要不同的分析方法来描述今天生物学领域正在发生的事情?

已经有很多不同的分析蓝图可用。随着人们越来越密切地关注分子生物学或基因工程的近代史,将会出现更多蓝图。我认为当人们说科学只有一个真实故事时,这很不幸。首先,科学有很多不同的分支,历史学家会根据不同的事物讲述不同的故事。

您能举一个替代蓝图的例子吗?

我将给您一个不晚于库恩的例子。匈牙利科学哲学家伊姆雷·拉卡托斯是波普尔的追随者,他有一个非常有力的研究纲领概念。他强烈反对库恩,因为他认为库恩把一切都搞得太心理化了。他有一些精彩的短语,比如“根据库恩的说法,科学只是暴民心理学。”好吧,你不必认真对待拉卡托斯的所有咆哮。但我认为,他对所谓的“研究纲领”的描述,他赋予了它实质性的结构,是研究科学发展的一些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研究纲领,以及它可能与生命科学有何关系吗?

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概念是,所有理论都有很多很多小的异常。它们沉浸在“异常的海洋”中——他非常擅长编造这些小格言。然而,一个研究纲领有一个从未受到挑战的核心信念,然后有一堆可以修改的辅助信念。区分他所说的进步研究纲领和退化研究纲领(两个高度加载的表达,背后有很多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的是它们处理异常的方式。

拉卡托斯认为,进步的研究纲领解释了异常,并使人们能够扩大研究范围,而退化的研究纲领则发展出一种保护带,以便以临时的方式排除异常。我认为可以说,自1962年第一批诺贝尔奖颁发以来,整个分子生物学史用拉卡托斯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非常进步的研究纲领。

例如,表观遗传学,即在不改变DNA的情况下基因激活的变化,可能是修改整体图景同时保持核心“研究纲领”完好无损的异常的一个例子。它使整体图景更加复杂……

……更复杂,最终也更有趣。

分子生物学通常会将其翼下出现的问题纳入囊中,而不会改变核心思想。事实上,经常使用的“重组DNA的中心法则”这一表达是研究纲领核心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五十年过去了,与库恩的作品相关的出现了扭曲、误用和分心。您能谈谈这个吗?

我不知道为什么范式的概念会流行起来,为什么一个完全晦涩的词会在几年内成为常用词——而且不仅在英语中:如果您在德语、法语或意大利语中对“范式”进行谷歌Ngram搜索,您会发现同样的飞跃到常用用法的情况,这在以前是不存在的。

有些人对库恩的观点感到不安,即科学就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样,没有总体目标。

许多人发现这非常令人不安。我没有。当然,许多人一直觉得达尔文进化论似乎没有目标非常令人不安。请记住,库恩并不反对进步;他只是认为进步不是“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它是从那些效果不佳的事物中进步出来的,但没有任何永久性的目标。

将他的思想与科学相对主义联系起来又如何呢?他职业生涯的一部分时间都在试图反驳这一点。

嗯,他不是相对主义者。科学相对主义的兴起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其中一部分很可能仅仅是对理性的愤怒,对科学的恐惧,以及对许多科学家傲慢的彻底厌恶,他们说我们正在发现关于一切的真相——而[在库恩这里]有一种方法可以削弱这种傲慢。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众科学,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众科学'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