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已被改造为生产抗癌药物,并在肿瘤深处自毁以释放这些载荷。与化疗联合使用,这种方法在小鼠肝癌模型中缩小肿瘤的效果优于单独化疗。
为了开发这种癌症疗法,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们转向了沙门氏菌,因为这种细菌喜欢在肿瘤中定殖,以此来躲避身体的免疫系统。该细菌经过改造,可以产生毒素溶血素,以及一种趋化因子,以召集宿主自身的防御机制。他们还设计了一个“自毁开关”,当触发时会导致细胞破裂。
在肝癌小鼠模型中进行测试时,细菌的疗效并不优于单独化疗,但联合使用时效果显著。“对于联合疗法,我们观察到肿瘤体积减小,转移性癌症小鼠的预期寿命增加了50%,”资深作者杰夫·哈斯蒂说。“把细菌想象成一支进入敌后,到达肿瘤内部的军队,而化疗很难到达那里。”该研究小组此前曾报告说,口服的工程大肠杆菌会在肝肿瘤组织中定殖,但不会在健康器官中定殖。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细菌的同步自毁受一种小的信号分子 AHL 控制,该分子在细胞内外流动。其产生受到 AHL 存在刺激,因此随着细菌菌落的增长,该分子的水平也会上升。一旦 AHL 的浓度超过阈值,就会产生一种蛋白质,破坏细菌的细胞壁,释放其致命载荷。
一旦肿瘤中的沙门氏菌密度达到数千个细菌细胞,自毁开关就会被触发,释放更多的抗癌药物并杀死 90% 的细菌。剩余的 10% 细菌会重新繁殖。这种生长、自毁和药物释放的循环会持续进行。
细菌在约 18 天后会失去递送药物的能力,但口服给药意味着很容易再服用一剂。“我们目前正在改造细菌,使其能够杀死先前剂量中残留的任何细菌,以及癌细胞,从而彻底清除,”哈斯蒂说。
“这是一种巧妙的方法,”美国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肿瘤学家 周世斌 评论道,他撰写了一篇随附的观点文章。“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细菌同步裂解,因此其种群会缩小。这是一种安全机制。”这会将细菌种群限制在一定的大小,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全身炎症反应的风险。“这改变了我们对如何改造细菌的思考方式。这也是一个开始,现在可以测试更有效疗法的组合,”周补充道。
本文经 《化学世界》 许可转载。该文章于 2016 年 7 月 21 日首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