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大脑是否过于理性?

由于青少年大脑的决策区域仍在发育,他们在冒险情境中表现出较差的判断力。少一些逻辑思维或许是答案。

青春期是一个危险的时期。人们所冒的一些最危及生命的风险——酒后驾车、酗酒、吸烟、无保护性行为——在青少年时期尤其常见。以下统计数据说明了青少年冒险行为造成的巨大人类痛苦:

  • 16 至 20 岁的男性和女性发生车祸的可能性至少是 20 至 50 岁驾驶员的两倍。车祸是 15 至 20 岁年龄段人群的首要死因,2003 年死于机动车碰撞事故的年轻驾驶员中有 31% 曾饮酒。

  • 每年有三百万青少年感染性传播疾病。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能够延续下去。


  • 超过一半的新增 HIV 感染病例发生在 25 岁以下的人群中,这使得艾滋病成为 13 至 24 岁年龄段人群的第七大死因。在美国,每小时有两名年轻人感染 HIV。

  • 40% 的成年酒精依赖者报告说,他们最初的饮酒问题发生在 15 至 19 岁之间。

  • 在 10% 到 14% 的青少年中发现了病理性或问题赌博的证据,并且赌博通常在 12 岁时开始。

除了冒险行为的直接后果——对青少年和那些因他们的行为而遭受痛苦的人而言——许多影响成年人健康的行为在青春期开始并根深蒂固。因此,诸如酗酒和吸毒等冒险活动,最初是自愿的尝试,但可能会因成瘾而长期存在。而且,虽然大多数青少年饮酒者,例如,不会发展成酒精依赖,但几乎所有酒精依赖者都是在青春期开始饮酒的。

在冒险行为仍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时就加以预防至关重要——这不仅是为了保护有问题的青少年,也是为了保护社会。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早期干预,这比以后处理已确立的成瘾更有效且成本更低。

有助于推迟性活动、酗酒和其他冒险行为的策略也具有使前脑和其他神经结构有时间成熟的优点。正如现在的研究表明,不成熟的青少年大脑可能是年轻人从事的大部分冒险行为的原因。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使用磁共振成像 (MRI) 和其他成像技术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在童年时期和整个青少年时期都在经历重大的重塑——解剖学上的变化可能解释了青少年行为的冒险性、寻求新奇和冲动性[参见 Leslie Sabbagh 的文章“青少年大脑,努力工作”;《大众科学·思想》,2006 年 8 月/9 月]。例如,大脑中的灰质在儿童早期开始变薄——这是一个从大脑后部开始的连续成熟过程。直到成年早期,这股灰质变薄的浪潮才最终到达前脑区域,而前脑区域是计划、推理和冲动控制发生的地方。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冒险行为可能与青少年大脑的内在结构有关,这影响了我们和其他心理学家现在看待有问题的青少年以及旨在预防他们冒险行为的标准干预计划的方式。

为什么计划失败
传统的干预计划强调向青少年提供有关风险的信息的重要性,并允许他们自由决定自己该怎么做。这些计划鼓励青少年权衡潜在的致命风险与通常是短暂的好处,并假设他们会明白:这些计划假设,只要告诉他们 HIV 感染和意外怀孕的风险,青少年就不会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这些计划基于一系列决策理论,名称如“行为决策框架”和“理性行为理论”。顾名思义,这些理论期望青少年会权衡风险与收益,并对其行为得出“理性”的结论。

一些基于这些理论的计划已帮助减少了青少年采取的冒险行为。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仅取得了有限的成功。除了受这些干预努力影响的青少年比例不高之外,这些计划的积极影响——其中大多数涉及 10 到 20 小时的指导——通常在几个月内就会消退。

我们认为,诉诸青少年理性的干预计划存在内在缺陷——而不是因为青少年未能权衡风险与收益;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大多数青少年都会认真地这样做。部分问题可能在于,他们大脑“未完成”的结构阻碍了青少年像成年人一样思考。例如,最近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做决定时往往更看重收益而非风险。因此,在仔细考虑了情况的风险和收益之后,青少年大脑往往会倾向于收益一方——并选择冒险行动。

同样重要的是,传统的干预计划存在缺陷,因为它们基于青少年认为自己是刀枪不入的这一概念——尽管现在的证据恰恰相反。

刀枪不入的神话
几十年来,对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一种诱人的解释在公众和卫生专业人员中都占据主导地位:青少年开车太快、酗酒和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刀枪不入的。因此,他们一定是低估了他们的风险,否则他们就不会冒这样的风险。但是,研究一致反驳了青少年认为自己比成年人更刀枪不入的普遍看法(事实证明,与青少年相比,成年人更有可能认为自己是刀枪不入的)。当谈到风险时,过去五年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实际上往往高估而不是低估潜在行动的真实风险。

例如,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 Susan Millstein 和 Bonnie Halpern-Felsher 在 2002 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青少年比成年人更有可能高估每种可评估结果的风险,包括低概率事件(例如地震和无保护性行为传播 HIV)以及较高概率事件(例如感染淋病和衣原体等性传播疾病)。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 Baruch Fischhoff 及其同事在 2000 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报告了对 1997 年全国青年纵向研究中 3,544 名青少年的全国代表性样本进行的风险预测评估。青少年对“在来年或 20 岁时死于任何原因——犯罪、疾病、事故等等”的风险估计远高于统计数据。我们(Reyna)最近收集的数据强调了在性传播感染方面,感知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的这些差异。

有趣的是,青少年对风险的高估似乎在青春期早期之后有所下降,并且有证据表明经验可能是原因:在不产生直接后果的情况下从事冒险行为可能会助长自满情绪。

如果青少年经常高估风险,并且不认为自己是刀枪不入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从事冒险行为呢?许多研究表明,当青少年在考虑冒险时,他们感知的行动收益往往会超过并抵消感知的风险。例如,在 2002 年对年轻(五年级到九年级)青少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 Julie H. Goldberg 和她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同事发现,感知的酒精收益超过了感知的风险,从而预测了学生六个月后的饮酒行为。

现在越来越清楚为什么传统的干预计划未能帮助许多青少年。尽管这些计划强调准确的风险认知的重要性,但年轻人已经感到脆弱并高估了他们的风险。而且,这些计划未能提醒青少年注意收益的诱惑力,即使青少年头脑强调潜在危险情况的收益高于其风险。

一些青少年肯定被传统的干预计划“吓得改邪归正”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计划在阻止冒险行为方面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更糟糕的是,它们实际上可能会鼓励冒险行为。

考虑一下,一个青少年认为他通过一次无保护性行为感染 HIV 的几率是 50-50...然后通过他的干预计划得知他的真实风险最多是 500 分之一。该计划强调用风险信息淹没青少年,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使他们更有可能而不是更不可能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或从事其他冒险行为。

为了提高干预工作的成功率,我们正在测试一种与传统计划所依据的策略根本不同的策略:我们不是要求青少年理性地权衡风险和收益,而是训练他们以更少逻辑和更多直觉的方式思考——换句话说,就像成熟的成年人一样。

强调直觉
这项新策略基于大约 20 年前由我们(Reyna)和现在的康奈尔大学的 Charles Brainerd 共同提出的理论。被称为模糊痕迹理论,它最初被认为是相当激进的。然而,今天,它可以被描述为认知发展的“主流”理论,因为研究已经证实了它的许多令人惊讶的预测。它解释了从童年、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行为和记忆的演变,这种演变基于我们推理方式发生的变化。十年前,模糊痕迹理论预测并发现了反直觉的发现,即某些虚假记忆比真实记忆更稳定,以及其他新颖的发现。

模糊痕迹是一种所谓的双重过程理论,它认为人们依靠两种截然不同的推理方式来对他们面临的情况得出结论。第一种方式是深思熟虑的分析方法,它依赖于细节,例如在死记硬背练习和事实记忆期间收集的细节。这种逐字逐句的推理风格涉及风险干预计划所假设的那种计算处理,当风险与回报精确权衡时。第二种或“模糊”的推理风格完全不是分析性的,而是无意识地发生,最重要的是涉及直觉,使人们能够快速渗透到情况的要点或底线。(模糊痕迹理论中的“痕迹”一词指的是构成记忆的心理图像或痕迹。)

模糊痕迹理论的不同推理模式——逐字逐句和要点——绝不是相互排斥的,实际上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同时运作。但是,在正常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每种模式都占主导地位。

传奇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我们最初是直觉型的儿童,然后变成分析型的成年人。模糊痕迹理论颠倒了事物,而是提出逐字逐句的推理模式在童年和青春期占主导地位。然后,随着成熟,要点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我们在做决定时会忽略分散注意力的细节,而是通过我们的经验、情感、世界观、教育和其他因素进行过滤。

基于直觉的要点决策方法往往会产生一个简单的答案——例如,好或坏、安全或危险的黑白分明的结论。然而,要点似乎是更高级的推理形式,因为基于要点进行决策的倾向随着年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增长而增加,儿童和成人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

模糊痕迹理论与风险
当谈到处理风险时,模糊痕迹理论预测,如果存在灾难性或危害健康的后果的非微不足道的可能性,那么成熟的决策者将不会考虑风险程度和收益大小。相比之下,面临风险情况的青少年基于逐字逐句的分析方法预计会花费更长的时间。事实上,比较成人和青少年对诸如“放火烧头发是个好主意吗?”和“喝一瓶管道疏通剂是个好主意吗?”等问题的反应时间(以毫秒为单位)的研究表明,成人的反应速度快于青少年。

近年来,同事们建议可以将模糊痕迹理论应用于青少年冒险行为这一棘手问题。我们接受了这一挑战,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干预计划中添加基于要点的组成部分是有用的。我们认为,在潜在的风险情况下强调直觉而非“逻辑”推理可能有助于许多(但不是全部)青少年避免从事冒险行为。

冒险的两种途径
我们提出,有两类青少年会做出类似的冒险选择,但他们是通过非常不同的途径来实现的。我们将这两类群体分别称为冒险的深思熟虑者和冒险的反应者。

冒险的深思熟虑者包括绝大多数青少年——那些处于青春期正常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在做一些潜在危险的事情之前,冒险的深思熟虑者会像风险干预计划鼓励他们做的那样,理性地权衡风险与收益。而且,冒险的深思熟虑者往往会得出一个对他们来说完全符合逻辑的结论:他们得出结论,冒险行为的收益大于其风险——并有意继续去做。

考虑一下电影《猎鹿人》中如此突出的俄罗斯轮盘赌的极端例子。克里斯托弗·沃肯饰演的尼克通过俄罗斯轮盘赌赚了一大笔钱。我们最后一次看到他在西贡的一个赌场里坐在他的老朋友迈克尔(罗伯特·德尼罗饰)对面,手里拿着枪指着自己的头。

尼克显然精神不稳定,因在越南战争中的磨难而受到创伤,并且对海洛因上瘾。但是对于冒险的深思熟虑者,对于旨在帮助他们的标准干预计划(以及对于某些类型的经济学家),如果美元的收益足够大,那么玩俄罗斯轮盘赌的决定可以被认为是理性的。毕竟,收益可能是一生享用的财富……而死亡的风险只有六分之一。

年轻的冒险深思熟虑者依赖于适合年龄且符合逻辑的逐字逐句推理,但这可能会导致悲惨的结局。另一方面,大多数成年人会看到这种情况——赢钱和一把装有一颗子弹的枪——并问:“你疯了吗?你给再多的钱也无法让我把枪指着我的头。这与美元的数量或子弹的数量无关——我们谈论的是死亡的重大风险。”当然,成年人正在使用基于要点的思维来快速摆脱干扰,抓住底线含义,并得出一个简单的答案:绝对不行。

另一方面,冒险的反应者没有深入或分析地思考。相反,他们会因环境中的某些诱惑而冲动行事。冒险的反应者并非有意做一些危险的事情。但是由于任何数量的原因——包括同伴压力或那一刻的兴奋——他们被拉入冒险的境地,通常违背他们的更好判断。

幸运的是,大多数冒险的反应者在成年后都会摆脱他们的冲动性。但与此同时,通过鼓励直觉思维来影响认知发展的努力可能不会帮助这些青少年,他们是反应者而不是思考者。相反,保护无意冒险者的措施应侧重于成人监督或监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诱惑做出反应的机会。

冒险的深思熟虑者——规模更大的高危青少年群体——更有可能从接触直觉的、基于要点的思维中受益。这些青少年确实会进行推理——尽管结果可能存在缺陷——因此我们或许能够影响他们如何推理。为此,我们目前正在一项临床试验中测试一项增强要点的干预计划,该试验涉及 800 多名青少年。结果应在 2007 年底前公布[请参阅第 63 页的方框,了解一位似乎从这项基于要点的干预工作中受益的高危青少年的评论]。

我们乐观地认为,基于要点的思维有一天将被广泛纳入风险干预计划,它可以帮助年轻人毫发无损地度过他们危险的青少年时期。目前,我们提供以下经验支持的建议,以帮助青少年避免承担不健康的风险:

  • 为冒险的深思熟虑者提供充分论证的论据,以抵制冒险行为,并提供有关社会规范的事实信息(“认为你这个年龄段的每个人都在发生性行为的想法是不真实的”)。重点是减少感知的冒险行为收益——并增加感知的更安全、替代行为的收益。

  • 青少年可能不理解“有害后果”的概念,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经验(这也可能使他们容易重复冒险行为,如果他们迄今为止设法“躲过了负面后果的子弹”)。帮助他们理解与风险相关的真理的含义(HIV 无法用抗生素治疗的事实意味着艾滋病无法治愈),并得出要点或底线信息,这些信息比逐字逐句的事实更能持久地留在记忆中。

  • 通过保留或提高饮酒年龄、取消或减少可以陪伴年轻驾驶员的同伴人数以及减少接触潜在成瘾物质的机会来降低风险(例如,而不是试图教未成年人负责任地饮酒)。

  • 监控和监督年龄较小的青少年,而不是依赖他们做出理性的选择或从惨痛的教训中吸取教训;消除他们从事冒险行为的机会。

  • 通过让他们接触电影、小说、连续剧或其他情感唤起媒体,鼓励青少年培养健康行为的积极要点或形象,以及不健康行为的消极形象。

  • 识别并鼓励青少年采取所谓的自我约束策略(“我不会参加无人监管的聚会”),并帮助他们练习识别在为时已晚之前发出危险信号的线索(“我不会乘坐饮酒驾驶员的车”)。

(延伸阅读)

  • 人们如何做出涉及风险的决策:双重过程方法。Valerie F. Reyna,载于《心理科学新方向》第 13 卷,第 2 期,第 60-66 页;2004 年。

  • 儿童和青少年判断和决策能力的发展。Janis E. Jacobs 和 Paul A. Klaczynski 编辑。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年。

SA Mind Vol 17 Issue 6本文最初以“青少年大脑是否过于理性?”为标题发表于 SA Mind 第 17 卷第 6 期(),第 58 页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206-58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