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会一直存在吗?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来源:尼尔·张伯伦

中世纪特别受到一种幽灵的困扰:腺鼠疫。但这种曾在早期消灭了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疾病,即使在今天,在世界许多地区仍然会夺走人的生命。最近,出现了对鼠疫杆菌(鼠疫耶尔森菌右图)产生抗药性的菌株,使得了解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变得更加重要。在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纯理论论文中,英国剑桥大学的 M. J. Keeling 和 C. A. Gilligan 指出,老鼠在维持疾病传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如何控制疾病的建议。

腺鼠疫主要是一种啮齿动物的疾病,通过跳蚤传播。跳蚤叮咬受感染的老鼠,很快就会变得具有传染性。当老鼠死亡时,它们通常会寻找新的宿主,从而在老鼠种群中传播疾病。只有当老鼠数量非常少时,跳蚤才会被迫寻找不同的宿主。这就是它们跳到人类宿主身上的方式,从而导致流行病。尽管存在这种生命周期,但迄今为止,大多数鼠疫模型都只关注人类种群。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研究人员现在已经计算出决定疾病是否传播给人类的易感老鼠的比例。如果易感的老鼠很少,鼠疫很可能仍然是地方病。只有当超过 80% 的老鼠易感时,人类才会感染。鼠疫杆菌可以在少数老鼠亚群中存活多年,这解释了为什么尽管努力控制,鼠疫在 15 和 16 世纪的欧洲城市中反复出现。

人类疫苗接种在根除疾病方面无效,因为它仍然存在于老鼠种群中。根据科学家的说法,保持低鼠密度是一个不错的替代方案,但正确的时机至关重要:如果老鼠密度始终保持在低水平,那么这种疾病在老鼠中爆发的机会就更小。然而,如果仅在出现首例人类病例后才采取行动,那么消灭老鼠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失去宿主的受感染的跳蚤会更频繁地跳到人类身上。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