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综合征真的存在吗?

长期以来,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一直被认为是娇生惯养和自私的。这些说法是真的吗?

独生子女总是想为所欲为,不能分享,而且通常很自私——长久以来的偏见就是这样认为的。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些说法被夸大了。那么,这些偏见从何而来呢?

在19世纪出版的《特殊和杰出儿童研究》中,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的E. W. Bohannon详细描述了一份问卷调查的结果——当时一种新的数据收集形式——由200名测试对象填写。在问卷中,他询问受访者他们认识的独生子女的特殊之处。在196个案例中,参与者将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描述为过度溺爱。

Bohannon的同事赞同这些结果,这个观点也站稳了脚跟。由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少,社会特权阶层担心人口中“低等阶层”的增长,因此对独生子女的普遍怀疑进一步加强。此外,在20世纪早期,一些人担心,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中长大,会导致孩子变得过度敏感:如果父母将所有的担忧和恐惧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变得过度敏感,最终成为一个神经衰弱的疑病症患者。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发现和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然而,根据21世纪汇编的数据,这些观念是无稽之谈,独生子女并没有表现出严重的缺陷。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独生子女的Toni Falbo反对你需要兄弟姐妹才能成长为一个正派的人的观点。在她1986年的调查中,她研究了200多项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她得出结论,有兄弟姐妹和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的性格特征没有差异。她发现唯一的区别是,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独生子女似乎与父母的关系更牢固。

这一观点后来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得到证实,法兰克福应用科技大学的Andreas Klocke和Sven Stadtmüller使用了来自约10,000名德国学童的纵向数据,追踪了长子、独生子女和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的特殊性。除此之外,他们还研究了亲子关系的质量,这是一个通过孩子与父母谈论重要事情的难易程度来衡量的指标。

百分之二十五的独生子女认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积极的。略低于24%的长子、20%的中间子女和18%的最小的孩子也报告说与父母的关系非常好。

尽管与父母关系牢固,独生子女常常后悔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中长大。2001年,西卡罗来纳大学的Lisen Roberts和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的Priscilla Blanton要求年轻人回顾他们的童年。许多人发现,他们没有像有兄弟姐妹的人那样拥有一个值得信赖的玩伴,这尤其令人遗憾。事实上,学龄前独生子女经常会发展出假想的朋友,他们可以与这些朋友结盟并分享日常事物。但这没有理由担心——与假想伙伴的创造性游戏可以促进社交发展和沟通能力。

然而,有迹象表明,独生子女不太愿意与他人妥协。来自中国的新发现表明,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主导了近四十年的计划生育,由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家邱江领导的研究人员,从思维能力和性格方面检查了126名没有兄弟姐妹的学生和177名有兄弟姐妹的学生。在一项调查中,独生子女在容忍度方面得分较低。根据五因素模型(FFM),一种人格维度模型,特别宽容的人是利他的、乐于助人的、富有同情心的和合作的。不宽容的人通常被描述为好争吵的、不信任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和更具竞争力的。

学生们还被要求掌握一项名为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的创造力测试。例如,他们必须为一种日常物品,如锡罐,想出尽可能多的原创用途。事实证明,独生子女似乎更擅长横向思维,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灵活思维类别中。作者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在没有兄弟姐妹的情况下,独生子女通常必须依靠自己,因此被迫在很小的时候就变得有创造力和足智多谋。

但这还不是全部。MRI测试显示大脑结构存在差异。在与创造力和想象力相关的皮层区域——缘上回,研究人员发现独生子女的灰质(与智力有关)更多。然而,研究人员发现,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独生子女额叶大脑,更准确地说是在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中的灰质细胞更少。这种缺陷伴随着较低的容忍度。早期的研究还将重要功能归因于大脑的这个区域,尤其是在处理情绪信息方面,包括将感受归因于他人和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

独生子女效应的影响有多大是值得怀疑的。这可能取决于独生子女定期有多少其他机会来发展他们的社交和认知能力。毕竟,独生子女绝不是与社会环境隔绝的——例如,幼儿园的接触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人际交往训练场。父母可能需要更加努力地教导他们的独生子女社交技能,并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必须分享他们的玩具、书籍和父母的注意力。否则,创造一个充满爱和平静的环境似乎比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数量更重要。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