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心理健康护理走向虚拟化

为什么虚拟现实公司要在该国推出他们的心理健康护理项目?

虚拟现实可以加强中国正在苦苦挣扎的心理健康服务。

虚拟现实被誉为具有改变潜力,医生如何诊断和治疗多种精神疾病,而这场革命的前线可能正在中国形成。该国陷入困境的精神病学服务臭名昭著地不堪重负,这种情况表明其市场为创新敞开了大门——并且开发人员有机会超越传统的护理模式,使中国成为大规模采用虚拟现实精神病学的早期采用者。

虚拟现实精神病学应用包括让患者沉浸在看似真实的模拟环境中,让他们的大脑(而不是身体)暴露在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并帮助他们学习磨练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反应。例如,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军人可以在治疗师的办公室安全地参观伊拉克或阿富汗的虚拟版本,酒精成瘾的患者可以坐在虚拟酒吧而不喝酒,而一个过于焦虑而不敢乘坐飞机的人可以“体验”起飞和降落,同时保持稳稳地站在地面上。这种治疗可以产生快速、显著的效果:在一个案例中,一个患有严重恐高症的女性在接受了三个小时的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后,可以平静地乘坐自动扶梯。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一直在测试这些技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到2016年底,同行评审期刊已经发表了近300篇关于使用虚拟现实治疗精神疾病的研究(尽管许多研究规模较小且质量参差不齐)。然后在今年三月,《JAMA精神病学》发表了研究人员所说的有史以来第一次关于恐高症(即恐高症)的无治疗师虚拟现实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它发现该技术有效、经济且受到患者的欢迎。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心理健康危机

虚拟现实疗法在许多市场都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原因有很多,但中国提供了特别肥沃的土壤:估计有90% 的精神疾病患者从未寻求治疗。

这个结果部分与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短缺有关。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  显示,中国的精神科医生集中度比全球平均水平低四倍,每10万人中只有2.2人(美国为10.5人)。这种短缺正在该国造成公共卫生危机;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兼该大学中国心理健康项目主任范晓多表示,那里的一些精神科医生每天要看超过100名患者。当他观察中国护理人员的工作时,他看到没有隐私,而且每个患者的相处时间也很少。中国的精神科医生甚至经常没有时间开处方,而是依靠助手来做这件事,而医生则继续看下一个人。“在我亲眼看到之前,我简直不敢相信,”范说。“病房就像一个跳蚤市场——挤满了人。”

治疗率低的另一个原因是文化。虽然许多国家都存在类似的偏见,但研究表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中国遭受了特别高的污名化。范指出,即使有精神科服务,人们也常常因为害怕尴尬而不愿寻求帮助。据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家人会藏匿起来他们的患病亲属多年——据报道,有时是在笼子里或空房间里——而不是寻求治疗,他指出。

许多精神健康虚拟现实的支持者认为,它可以帮助解决护理人员短缺和污名化的问题。由于该技术可以完全自动化,因此可以轻松扩展以满足许多人的需求。而且许多人认为虚拟现实治疗可以通过类似游戏的界面在自己家中的隐私中进行,从而突破文化障碍。牛津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弗里曼研究虚拟现实治疗精神健康问题,他说虚拟现实可能“在减少污名化方面具有革命性”。

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国际虚拟现实公司 Cognitive Leap 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陈表示,中国精神健康服务提供者的数量有限——再加上历史上将一些精神病患者视为罪犯的做法——加剧了信任度低和污名化程度高的局面。另一方面,技术享有更高的信任度。“虚拟现实系统被认为是高度科学的,并且零污名化,”陈说。“这是一件非常愉快和有趣的事情。”

科技介入

尽管中国近几十年来一直是技术创新的温床,但医疗保健的改进却滞后了。许多从事医学工作的人薪水过低培训不足缺乏声望。患者仍然对漫长的等待高昂的费用冷漠的护理感到沮丧。在这个其他方面受到严格控制的国家,这种沮丧有时甚至会爆发成暴力:根据2014年的一项研究,在一年内,96%的医院工作人员报告说受到患者或家属的虐待。

这种普遍的不满是另一个因素,使得医疗保健领域已经开始进行技术颠覆。据估计,中国拥有100多家专注于医疗应用的人工智能公司。一些公司专注于精神病学治疗:除了 Cognitive Leap 之外,Oxford VR上海英视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擎科技等公司都在中国推出了心理健康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得到大学的支持。宽松的隐私规范和庞大的人口使得机器学习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发展特别适合该国。这一事实使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医疗技术在成熟度和采用方面将很快超过美国——如果尚未如此的话。

如果中国确实通过创新克服了其精神病护理短缺的问题,那么这将与其在零售和金融等领域的行动相一致——在这些领域,它采用新技术的速度比其他许多国家更快。这种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中国人对数字化的热情代名词。例如,信用卡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费者忽略了——尽管有些人确实使用塑料,但许多人从主要使用现金支付转向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支付。

然而,尽管人们热情高涨,但专家警告说,技术并非万能药。“虚拟现实只能是心理健康护理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系统,”弗里曼说。即使是该技术的一些最强烈的支持者也警告说,仍然缺乏重要的安全和道德准则。范强调说,中国最终最需要的是对精神健康服务提供者进行更好的培训和资格认证,以及对社区资源的更多投资。他担心依赖科技企业家的隐私问题。“如果我们只是让科技业务运行,它就会被滥用,”他说。“一家公司可能会赚很多钱,但它不会实现预期的影响。”

尽管如此,由于对服务的巨大需求以及对传统护理的不信任,数字健康在中国蓬勃发展。特别是在精神病学领域,技术创新相对来说是一片空白——而虚拟现实有望填补其中很大一部分空白。如果确实如此,中国可能会在缩小治疗差距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它甚至可能为其他心理健康护理系统短缺的国家(包括美国)提供一个典范。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