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系列的基因研究表明,现代人类在数千年前与尼安德特人发生过性行为,当时这两个种群在地球上并肩漫步。然而,这两个物种遗留下来的骨骼并没有明显的杂交痕迹,而一项针对墨西哥猴子的新研究表明,我们不应该期望它们有杂交痕迹。
研究人员检查了从披肩吼猴和黑吼猴身上采集的血液样本、毛发样本和测量数据,这些猴子于 1998 年至 2008 年间在墨西哥和危地马拉被活捉并放生。这两个猴子物种大约在 300 万年前从共同祖先中分离出来;如今,它们生活在 основном 分离的栖息地中,但在墨西哥东南部塔巴斯科州的“杂交区”除外,在那里它们共存并杂交繁殖。
通过对来自线粒体 DNA(细胞能量生成结构中的 DNA,由母亲遗传)和核 DNA 的基因标记分析,研究人员识别出 128 个杂交个体,它们可能是几代杂交繁殖的产物。即便如此,该团队发现,这些杂交个体的大部分基因组与这两个物种中的任何一个物种共享,并且在 физически 上与该物种的纯种个体无法区分。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密歇根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和灵长类动物学家莉莉安娜·科尔特斯-奥尔蒂斯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些结果的含义是, физически 特征并不总是识别具有杂交血统的个体的可靠指标。” “因此,人类化石记录中的杂交可能被低估了。”
对吼猴的研究是玛丽·凯莱塔的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她现在是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员。凯莱塔补充说,这项研究“表明,化石记录中缺乏杂交的有力证据,并不能否定杂交在塑造早期人类谱系多样性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
当科学家们最终在 2010 年完成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测序时,他们揭示了某些现代人类 DNA 的 1% 到 4% 来自矮壮的原始人类。这表明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发生过性行为,并从尼安德特人那里获得了一些基因,甚至可能获得了免疫力提升,然后在约 3 万年前该种群消失之前。但并非所有科学家都相信仅凭基因证据就能证明古代杂交繁殖,去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人类和尼安德特人确实发生过性行为,这些相遇也很少产生后代。
这项新研究的科学家表示,还需要进行更多工作,以了解杂交繁殖以及控制杂交个体 физически 特征表达的因素。
这项研究于周五(12 月 7 日)在美国《物理人类学杂志》在线详细发表。
版权所有 2012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授权,不得发布、广播、改写或重新分发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