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粪便细菌导致加勒比珊瑚疾病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自1996年以来,一种被称为白瘟病的疾病一直在大量摧毁珊瑚种群,尤其是在佛罗里达群岛。现在,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报告说,一种常见于人类粪便中的细菌可能是罪魁祸首。虽然珊瑚杀手细菌的来源仍未确定,但研究结果表明,保持高水质标准对于拯救珊瑚礁剩余的珊瑚至关重要。

作为传播速度最快的珊瑚疾病之一,白瘟病每天可以吞噬2到10平方厘米的活珊瑚礁组织(见图)。它专门针对鹿角珊瑚(Acropora palmata)这一物种,佛罗里达州的一些珊瑚礁已经失去了高达85%的鹿角珊瑚。“这些是珊瑚礁中的巨杉,”佐治亚大学的研究合著者詹姆斯·W·波特说。“曾经是加勒比地区最常见的珊瑚现在已被建议列入濒危物种名单。”

因此,波特和他的同事着手确定导致珊瑚杀手瘟疫的原因。最初期望找到一种独特的海洋病原体,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罪魁祸首实际上是最常见的已知细菌之一。研究人员从健康珊瑚和感染白瘟病的珊瑚群落的样本中培养了细菌。他们鉴定了221种细菌菌株,其中四种更频繁地出现在患病珊瑚上。但研究小组报告称,只有其中一种——粘质沙雷氏菌,它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肠道以及土壤和水中——能够导致健康珊瑚样本患上白瘟病。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水温升高,可能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与另一种珊瑚灾害——白化有关。较高的温度也会增加白瘟病引起的珊瑚损失的速度,并可能是根本原因。“温暖的水抑制珊瑚生长,但会增加细菌生长,”佐治亚大学的研究负责人凯瑟琳·帕特森解释说。“结合起来,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预示着灾难。似乎正在发生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使这种非致病性细菌变成致病性细菌。”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