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
物理学
地心引力
摩擦力
向心力
正压力
旋转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
导言
你擅长玩呼啦圈吗?如果不太擅长,也不用担心——你可以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项目来体验。你只需要一支铅笔和一根橡皮筋,就能探索呼啦圈背后的迷人物理学原理。
背景
呼啦圈完全是关于力的!当你玩呼啦圈时,你可能不会过多地考虑物理学,但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的力在起作用,帮助呼啦圈保持旋转并防止它掉到地上。力是对物体施加的推或拉。力可以使物体移动,但仅仅因为某物没有移动,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例如,如果你现在正坐在椅子上,椅子会对你施加一个向上的力,阻止你掉到地上。相反,仅仅因为某物正在移动,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受到了力的作用。一个以恒定速度移动的物体,如果没有力使其减速(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拥有未来。
那么,有哪些力作用在呼啦圈上呢?
—重量,或者说是将呼啦圈向下拉的地心引力;
—摩擦力,即阻碍两个表面相互滑动的力(在本例中,是呼啦圈和你的衣服之间的摩擦力);
—正压力。在物理学中,“正”的意思是“垂直于”,而不是日常用语中的“正常”。正压力是指垂直(成直角)于两个接触表面的力。例如,一本放在桌子上的书,会受到桌子向上的正压力,从而阻止它掉落。如果你用手推墙,墙会对你的手施加一个水平的正压力(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向心力,即保持旋转物体沿圆形轨迹运动,而不是沿直线飞出的力。想象一下,例如,你用绳子甩动一块石头。绳子中的张力拉动石头,使其沿圆形轨迹运动。如果你突然剪断绳子,就没有向心力作用在石头上了,它就会飞走,而不是继续沿圆形轨迹运动。在呼啦圈中,向心力来自于你的身体对呼啦圈的推动(摩擦力和正压力的结合)。
正如你将看到的,所有这些力的综合效应决定了呼啦圈的运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材料
铅笔
橡皮筋
准备
握住铅笔的橡皮擦端,笔尖朝上。
将橡皮筋套在铅笔上,使其滑落到你的手指处。
步骤
慢慢开始旋转铅笔。会发生什么?
继续加快旋转铅笔的速度。你必须旋转多快,橡皮筋才会开始向上移动?
停止旋转。会发生什么?
尝试快速旋转铅笔,使橡皮筋从笔尖飞脱。你能成功吗?
尝试在旋转铅笔时改变铅笔的角度。意思是,旋转铅笔时不要保持铅笔完全垂直。你可以用手指捏住橡皮擦端,并使笔尖绕圈旋转,描绘出一个三维圆锥体。如果你把这个“圆锥体”做得更宽,会发生什么?这会使橡皮筋更容易还是更难向上移动?
尝试在旋转铅笔时转动手腕,使铅笔变为水平,最终倒置(使笔尖朝下)。即使铅笔倒置,你还能让橡皮筋留在铅笔上吗?
附加内容:尝试使用不同尺寸的橡皮筋。哪个更容易旋转,大的还是小的?
观察与结果
在这个活动中,铅笔就像人的身体,橡皮筋就像呼啦圈。就像真正的呼啦圈一样,你应该已经发现,如果你旋转铅笔的速度不够快,橡皮筋就会掉落下来。当你旋转铅笔的速度越来越快,和/或使铅笔描绘出的圆锥体更宽时,橡皮筋应该开始向上移动,最终从笔尖飞脱!
为了理解这一点,你可以回顾背景部分的信息。还记得关于向心力和用绳子甩动石头的例子吗?石头“想要”保持直线运动,但来自铅笔的向心力使其沿圆形轨迹运动。橡皮筋的行为方式类似。它“想要”沿直线飞出,但来自铅笔的向心力使其沿圆形轨迹运动。如果你旋转铅笔的速度足够快,向心力就不足以将橡皮筋固定到位——所以它开始向外(和向上)滑动。这使得当您倒置握住铅笔时,几乎不可能将橡皮筋留在铅笔上。
更多探索 旋转科学:将物理学应用于呼啦圈,来自《大众科学》牛顿运动定律,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斜面,来自物理课堂
适合所有年龄段的科学活动!,来自科学伙伴
本活动由以下机构合作推出:科学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