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即使是最受宠的家猫也似乎在炫耀它们的独立性,仿佛在说它们真的不需要我们也能过得很好。尽管有这种傲慢——或者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傲慢——我们中的许多人还是无法抗拒将这些高贵的生物带回家中,连同它们的猫砂盆。事实上,作为人类的伴侣,猫的数量超过了犬类,尽管我们对它们的认知了解得惊人的少。
我们与猫的伙伴关系源远流长。猫科动物的 DNA 表明,家猫可能在大约 10,000 年前与中东的野生同类分道扬镳。2014 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迈克尔·J·蒙塔古和他的同事们进行的一项研究,识别出了一组可能在史前猫转变为我们今天所知的可爱宠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基因。这些基因与关键的行为特征有关,例如学习能力和恐惧感降低,这将有助于猫适应与人类共处的生活。
然而,在破译猫科动物的行为和智力方面,尤其是在与我们日益增长的对狗的了解相比时,仍然存在许多谜团。这种差距的出现部分原因是研究狗的需求更为迫切。人类与怀有敌意或行为不端的狗之间的负面互动是常见的社会问题。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我们对猫科动物思维的掌握不足,更重要的原因是猫行为的挑战。狗的祖先成群结队地漫游,并学会了与其他动物进行社交互动的复杂策略,而今天家猫的野生祖先则更喜欢独居。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人类交流的模式更难解析。Ádám Miklósi 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像狗一样,猫也能够跟随指向食物的手指,但如果设置是人为操纵的(例如,如果碗刚好在够不着的地方),猫就会放弃;狗会创造性地制定策略或向人类寻求帮助。“如果出现问题,”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人类动物学专家约翰·布拉德肖说,他也是人类与动物互动方面的专家,“猫会尝试独自解决。如果它们失败了,它们就会走开。”
猫在实验室里也很难管理。“一旦你把猫从自己家里带出来,它就会变得紧张,”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学家玛丽克·加特纳说。加特纳继续说,如果猫在自己的领地,它的反应会更自然。因此,大多数关于猫的研究都是基于在家中的观察,而不是实验室中的对照实验。
鉴于这些挑战,我们仍然有很多关于猫的知识需要学习。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解读来自狗的大量信号,但是,布拉德肖说,“对于猫来说,更像是五六个信号。” 我们知道的一些信号列在右侧。
咕噜声 咕噜声似乎有多种用途:分享情绪状态,例如快乐或痛苦;表达紧迫感,通常是当猫想被喂食时;或发出压力或受伤的信号。
喵叫 猫通常不会互相喵叫,但它们会学习一系列喵叫声来与人类交流。典型的喵叫声含义特定于给定的关系:主人知道他或她的猫的喵叫声意味着什么,但不一定能理解另一只猫的喵叫声。
耳朵 耳朵向后表示攻击性。耳朵向前表示感兴趣。
尾巴 尾巴直立表明猫喜欢你,但也承认你略高于它。
尾巴直立并蓬松表示猫很生气。
尾巴夹在两腿之间表示猫没有安全感,试图逃跑或与世隔绝。
用头部和脸部蹭东西 猫的嘴唇嘴角、眼睛和耳朵之间以及下巴下方都有腺体;这种行为是为了标记领地,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可能表示爱意。
仰卧,露出腹部 猫很放松并且信任你。
揉捏 小猫会做这个动作来刺激母亲的乳汁分泌。在成年期,研究人员怀疑这种行为是表示爱意,并表明被揉捏的个体处于优越的母性角色。
舔舐 相同体型和地位的猫经常互相梳理毛发,这被认为可以改善群体内的关系并消除攻击性。“这是一种真诚的爱意表达,”布拉德肖说,“这在猫的社会中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