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宣言》宣称,追求幸福是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的确,幸福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渴望——所有年龄、性别、体型和大小的人都想幸福。而人类也已经证明自己非常擅长追求幸福,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项追求中。但是,我们实际获得幸福的能力如何呢?嗯,那是另一回事了。找到通往幸福的正确道路可能是一个挑战,因为正如研究表明的那样,尽管我们认为自己知道幸福的关键,但实际上我们并不擅长预测什么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最近,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通过表明亲社会行为——旨在使他人受益的自愿行为——可以提升幸福感,从而帮助解决了这个幸福悖论。尽管善举直接有益于接受者的福祉,但它们也会产生令人愉悦的“助人为乐者的快感”,从而使施与者受益。例如,志愿工作与更大的幸福感和更少的抑郁感相关,并且研究表明,每周有一天(连续六周)进行五项随机的善举可以增加你的幸福感。此外,在一天的工作结束时,如果你更强烈地感受到你的工作对其他人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你在睡前会感觉更加积极。即使是关于消费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影响:那些把钱花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的人会体验到更大的幸福感。因此,告诉人们为他人做好事似乎是实现个人幸福的好策略。
然而,我们的新研究试图表明,即使人们决定做出善举,他们进行善举的方式也会极大地影响他们所体验到的助人为乐的快感。具体来说,在努力帮助他人时,以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方式来设定你的目标可能对你更有利,因为这可以增加你的助人为乐的快感。这是一个重要的见解,因为更大的助人为乐的快感不仅会让你在那一刻更快乐,而且更强烈地激励你在未来再次给予——从而引发一个为他人做好事和个人幸福的循环。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人们期望什么会让他们最快乐。我们向参与者展示了两个相似的目标:使某人快乐的抽象目标,以及这个目标的更具体的版本——使某人微笑。接下来,我们询问他们,如果他们为实现每个目标而采取行动,他们认为自己会体验到多少幸福感。与“志在星辰”的流行格言一致,人们预测,让某人快乐这个更崇高、更抽象的目标会创造更大的助人为乐的快感。
然而,随后的一个实验表明,如果给予者以具体的术语来设定他们的目标,他们实际上会更好。在第二个研究中,我们给参与者24小时来做一件善事。一半的人被要求让某人快乐;另一半的人被要求让某人微笑。我们发现,尽管两组的人都做了相同的行为(例如赠送礼物、提供食物和饮料或伸出援手),但那些追求更大、更抽象的让别人快乐的目标的人最终比那些追求更简单、更具体的让别人微笑的目标的人更不快乐。
此外,在对近 500 名不同的人进行的六项研究中,我们表明这种效应不仅适用于使某人快乐(相对于微笑)的目标,而且适用于一般的善举目标。当目标与环保主义(例如,增加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或资源量与支持环境可持续性)和健康(例如,给那些需要骨髓移植的人提供更大的找到捐赠者的机会与给予他们更大的希望)相关时,我们显示了同样的效果。目标是为了造福个人、群体还是整个社会并不重要——具体的目标仍然优于抽象的目标,并为给予者带来了更大的幸福感。但是,是什么解释了这种幸福感的差异呢?
我们发现,以具体的术语来设定目标会使给予者对自己的成功前景更加现实。当期望过高时,可能会导致失望和更少的幸福感。但是,当你以具体的方式来设定目标时,你会更专注于如何实现该目标,并能更好地预测你在前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机遇。这有助于你设定准确的期望,让你的善举能够真正实现。此外,当目标以具体的方式设定时,你往往会更加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目标,因为成功的标准不那么模糊:你是否让某人微笑是很清楚的,但是很难说你是否让某人快乐。与其追逐崇高、抽象的目标,我们最好以更具体的术语来重新定义这些目标。这样,我们不是希望偶然获得幸福,而是可能直接走向幸福——并在此过程中为世界做一些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