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办公桌前阅读这篇文章,请帮我个忙。拿起一支笔或铅笔,用牙齿咬住笔的末端,使其不接触嘴唇。在继续阅读时,请保持这个姿势——科学表明,如果你这样做,你会觉得这篇文章更有趣。为什么?请注意,用这种方式咬住铅笔会使你的脸呈现微笑的形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所做的事情——对着笑话微笑、给朋友送礼物,甚至从熊那里逃跑——都会影响我们的感受。
这种“行为影响感觉”的观点与我们通常对情绪的看法背道而驰。问问普通人情绪是如何运作的——关于感觉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会说我们微笑是因为我们快乐,我们奔跑是因为我们害怕。但是像弗里茨·斯特拉克、安东尼奥·达马西奥、乔·勒杜等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事实往往相反:我们感受到的实际上是我们所做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这被称为“躯体反馈”。只有在我们行动之后,我们才会通过观察我们刚刚做了什么,来推断我们的感受。
乍一看,这对于任何试图改变自己情绪以变得更好的人来说都是好兆头。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表现得像你想成为的那种人,你就会成为那样的人。(称之为博比·麦克菲林的哲学:“不快乐?别担心。微笑就好!”)但发表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由阿帕娜·拉布罗、阿尼尔班·慕克帕迪亚和潘·东进行的新研究表明,我们主动管理自身福祉的能力可能存在局限性。该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讨了更多的微笑是否会导致更多的幸福感。其中一项研究询问人们当天笑了多少次,以及他们目前感觉有多快乐。其他研究则通过向人们展示一系列有趣的图片或重复进行铅笔咬合实验来操纵人们实际微笑的程度。正如预期的那样,在这些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微笑得越多,他们报告的快乐感就越高。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但仅限于某些人。令人惊讶的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微笑实际上降低了幸福感。这些人微笑得越多,他们的快乐感就越少。这就像发现有些用餐者在享用完四道菜的晚餐后,反而感觉没那么饱一样!
哪些人额外微笑反而未能产生相应的快乐感呢?答案在于最终的讽刺。事实证明,最沮丧的人正是那些相信我上面描述的躯体反馈假说的人。换句话说,那些意识到你可以“微笑来感觉快乐”(称为主动微笑者)的人,恰恰是没有享受到他们所支持的理论的好处的人。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认为微笑是情绪的真实指标的人——那些赞同关于行动和情绪因果关系的常识概念(被动微笑者)的人来说,微笑确实提升了幸福感。
如何理解主动微笑的好处会消除其效果?这仍然是一个科学观点问题。很可能的是,对躯体反馈了解得太多会扰乱回路,削弱身体发送给自身的信息。起初,大脑会说,“我正在微笑;我一定是快乐的!”但是,在得知微笑可以是一种主动策略后,这会变成,“我正在微笑;我一定是试图让自己快乐——我一定是悲伤的!”
剩下的是这样一个第22条军规,额外的微笑只有在你没有意识到它会起作用时才会起作用。要获得主动行为策略的好处,你不能对它们思考太多。就像你不能把闹钟拨快十分钟来欺骗自己准时一样,人为地强迫微笑对你的幸福感无济于事。了解得太多,诡计就暴露了。
这指向了关于人类福祉的一个更普遍的见解。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例子:在高中里太想显得酷,太想享受喜剧表演,太想被同事钦佩——都会立即破坏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取决于以切线方式接近它们。
因此,“追求幸福”似乎最好通过间接的方法来实现。成功地沉浸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最终可能会导致最深层次的满足感。但是,当然,太过努力地实现这种沉浸会破坏你试图获得的东西。在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要无奈地举起双手。然而,那种无奈——那种接受——可能正是我们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