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如何危害胎儿大脑

三项啮齿动物研究表明,产前接触该药物可能对婴儿构成风险

在美国的 31 个州,大麻在某种程度上已合法化,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该药物潜在危害的立场有所软化,并认识到其医疗益处。因此,大麻已成为怀孕期间最常用的非法药物。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2016 年,加利福尼亚州 7% 的孕妇使用过大麻,其中少女母亲的使用率高达 22%。在科罗拉多州,69% 的药房向孕妇推荐该药物以缓解妊娠反应。

虽然大麻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不是主要的健康风险,但产前药物暴露可能对未出生的婴儿有害。之前的研究表明,子宫内接触过大麻的婴儿出生体重偏低的几率高出 50%。现在,11 月在圣地亚哥神经科学学会年会上提出的三项新研究表明,产前接触大麻——至少在啮齿动物中是这样——可能对胎儿大脑发育产生严重后果。“之所以出现这种放松,部分原因是[大麻]在全国许多州变得合法,人们认为这没关系,”西奈山伊坎医学院成瘾研究所所长 Yasmin Hurd 说,她没有参与这项新研究。但她补充说,仅仅因为一种药物对成年人来说不是很危险,并不意味着它对发育中的大脑无害。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在一项研究中,普尔曼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明,在怀孕期间接触高剂量大麻蒸气的母亲所生的幼鼠在认知灵活性方面存在问题。科学家每天两次在怀孕大鼠的容器中充满电子烟产生的大麻蒸气,将大鼠血液中精神活性化学物质 THC(四氢大麻酚)的水平提高到大约相当于人类吸食大麻的水平。在幼鼠长大后,研究人员对它们进行了一项任务训练,以衡量它们灵活思考和学习新规则的能力。幼鼠首先学会跟随光线提示,推动两个杠杆中的一个以获得含糖零食。第二天,无论光线在哪一侧,仅推动左侧杠杆即可获得奖励。

子宫内接触过大麻的大鼠毫无问题地学会了第一条规则(跟随光线提示),但它们学习新规则(推动左侧杠杆)的时间明显长于未接触过该药物的大鼠。接触过大麻的大鼠在第二天也犯了更多错误。它们会在几个回合中做出正确的反应,让人觉得它们知道新规则,但随后它们会再次按下错误的杠杆。“这就像有些东西没有真正与它们契合,”华盛顿州立大学综合生理学和神经科学助理教授、这项尚未发表的研究的主要作者 Ryan McLaughlin 说。他说他们从未获得过“‘啊哈!’时刻,就像,‘哦,这就是我应该做的。’”

在一项类似的研究中,阿拉巴马州奥本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在怀孕期间被注射低剂量、持续剂量的合成大麻的母亲所生的幼鼠在涉及迷宫的几项不同记忆任务中表现出明显的障碍。“产前接触过大麻素[类似大麻中的化学物质]的大鼠的表现不如未接触过大麻素的对照组大鼠,”奥本大学的研究生 Priyanka Pinky 说,她进行了这项研究。“记忆的获取和记忆的巩固之间存在差距。”

其母亲服用过该药物的幼鼠的海马体(大脑的主要记忆中心)也存在异常。具体而言,它们难以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连接——这是形成新记忆的基础。研究人员认为,海马体的差异源于谷氨酸水平的变化,谷氨酸是大脑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学习和记忆。

在第三项研究中,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和意大利费拉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再次发现,子宫内接触过 THC 的大鼠的大脑在记忆方面存在障碍,并且谷氨酸水平发生变化。他们还发现大脑中另一种分子的含量增加,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产前接触大麻、谷氨酸和认知障碍之间的缺失环节:犬尿喹啉酸。这种化学物质就像大脑中的傀儡大师,调节谷氨酸和其他重要的神经递质;该分子的高水平会导致谷氨酸水平降低。犬尿喹啉酸之前也与人和动物的认知障碍有关。

“我们认为产前接触大麻可能会导致犬尿喹啉酸的增加,这可能是导致大麻使用者后代出现认知障碍的原因,”意大利费拉拉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该研究的合著者 Sarah Beggiato 说。“为什么谷氨酸会下降?那是因为犬尿喹啉酸正在上升。”科学家们现在正在研究阻止该酸合成的药物,这可能有助于防御与产前接触大麻相关的问题。

这些发现是在啮齿动物身上进行的,可能不一定适用于人类。西奈山医学院的 Hurd 已经研究大麻对人类和动物发育中的大脑的影响 15 年了,她说这些新研究并没有揭示任何“令人震惊的新事物”。但它们表明“确实有多个系统受到影响,”她说,“鉴于今天越来越多的孕妇开始吸食大麻,我们真的有必要将这个信息传播出去。”

达娜·史密斯是一位专门研究大脑和身体的自由科学作家。她曾为大众科学、《大西洋月刊》、《卫报》、NPR、《发现》和《快公司》等媒体撰稿。在之前的生活中,她获得了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

更多作者:达娜·G·史密斯
SA 健康与医学 第 1 卷 第 1 期本文最初以“大麻如何危害胎儿大脑”为题发表在SA 健康与医学 第 1 卷 第 1 期(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22019-5NKmjun2RXtQXXySnq9Gcp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