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时间与频率部门的物理学家兼主管唐纳德·B·沙利文解释道。
铯秒于 1967 年被定义时,它是基于对特定铯-133 跃迁辐射周期数的测量,并参考当时民用计时中常用的秒,而当时的秒是基于天文观测。目的是提高计时的稳定性,且这种改进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不可见的。重新定义秒的决定最终由国际计量委员会做出,该组织致力于标准化和协调测量。在 1967 年举行的第 13 届正式会议上,委员会通过了以下定义:“秒是铯-133 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的 9,192,631,770 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在做出这一决定时,委员会主要依赖于 1958 年首次报告的一项测量结果,该结果将铯跃迁频率与历书时秒进行了比较,历书时秒是由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运动定义的。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 (NPL) 和美国海军天文台 (USNO) 之间的合作促成了这项测量。NPL 的路易斯·埃森刚刚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可靠的铯束原子钟,而 USNO 的威廉·马科维茨开发了一种月球位置照相机,该照相机提供了一种轻松获取历书时的方法,这在以前是非常困难的。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在此测量之前的多年里,人们已经认识到地球的运动对于高精度计时来说不够可预测,并且正在研究基于原子钟的替代方案。哈罗德·里昂斯及其在美国国家标准局 (NBS)(现已更名为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的合作者在 1952 年对铯频率相对于地球时间的精度进行了首次准确评估。用于此测量的铯束标准只能运行很短的时间,因此里昂斯测量的误差太大,无法作为新定义的基础。
NPL 拥有开发出第一台可操作的铯束原子钟的殊荣。埃森在 1953 年获得了他的时钟项目的资助,并在两年内拥有了一个非常可靠的版本。在埃森和马科维茨之间的合作中,天文秒和原子(铯)秒的相对持续时间在 2.75 年的平均时间内进行了测量,最终确定铯频率为 9,192,631,770 ± 20 赫兹。国际公认的秒定义使用了这项测量产生的确切数字。有趣的是,跨大西洋的计时比较是使用一种方法进行的,该方法基于同时接收 NBS 无线电台 WWV 广播的短波时间信号,该电台当时位于美国东海岸。
托尼·琼斯所著的《分裂秒:原子时间的故事》(物理研究所,2000 年)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些测量的故事。关于铯频率测量的报告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第 1 卷,第 105 页,195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