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经许可转载自The Conversation,这是一个报道最新研究的在线出版物。
基因工程、暗物质的 खोज、量子计算和通信、人工智能、脑科学——潜在的颠覆性研究清单还在继续。每项研究都对未来的产业、国防技术以及对人性的伦理理解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越来越多地,这些领域的显著成就并非来自西方的伟大科学中心,而是来自北京、上海、合肥、深圳以及构成中国庞大研究体系的其他一些中国城市。不可避免地,问题出现了:未来的多少是在中国实验室里发明的?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当前中美之间的贸易谈判使中国快速发展的技术能力更加引人注目。当中国旨在取得新兴关键技术的领导地位时,美国迅速将中国的大部分进步归因于盗窃美国知识产权和强制技术转让。但是,作为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科学发展的人,我看到了中国自身创新能力的显着提高,以及其力求掌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取得成功所需的科学基础。
为了追求科学成就,中国在过去二十年中研发支出迅速增长。现在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已成为世界科学和工程文献的主要贡献者,中国论文在选定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引用。
慷慨的政府科学预算使中国能够在许多领域建设世界一流的设施。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团体之一的所在地,现在,高质量的国内大学课程以及从国外世界一流大学获得高等学位的科学家回国,进一步丰富了这个研究团体。
但是,中国的科学事业是如何组织的?谁设定优先事项?其治理机制是否适合持续进步?
中国科学,按部门划分
与美国不同,美国的基础研究集中在大学,企业研发传统深厚,政府实验室的研究支持政府机构的任务,中国的科学机构安排反映了不同的设计。
尽管都经过了广泛的改革,但今天的中国科学仍然主要在五个机构部门进行。中国科学院(CAS)是1950年代的遗留机构,监管着约120个研究所(包括中国的“大科学”设施)和三所高等教育机构。经过过去二十年的系列改革,其许多实验室的科学家现在从事包括量子物理学、数学和神经科学在内的一系列学科的世界一流研究。
大学构成第二个机构系统,顶尖大学在人才和声望方面与中科院竞争。改革前时代,大学研究并未受到重视。但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的顶尖大学已成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中心,同时也促进了支持高科技创业的企业文化。
中国的工业企业构成第三个机构部门。过去二十年中最显着的两个变化是,公司研发的增长,尤其是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以及非国有、市场导向型高科技公司的涌现。企业部门的研发支出现在约占全国总量的80%。
民用部委(例如农业、公共卫生、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等部门)下的政府研究机构构成第四个系统。
最后,支持军事的研发构成第五个部门,该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透明。在与民用部门的合作下,并在军民融合政策的指导下,它正在生产日益复杂的国防系统。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政府出台政策来鼓励跨部门的合作研究。特别是,中国借鉴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国家实验室经验,建立了国家实验室和其他主要的新型国家研究中心。这些新机构——在设计上是跨学科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正在从事具有国际意义的世界一流研究。例如,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量子物理学和量子信息学的领先设施。
政府还资助在中国的领先公司内部建立主要的政府所有国家研究中心。例如,语音识别技术领域的领导者科大讯飞就设有一个人机交互中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设有另一个天然气水合物中心。
来自顶层的鼓励政策
与尚未制定明确的科技政策的现任美国政府形成对比,中国对全球科学领导地位的追求是由其最高政治领导人推动的,他们认为中国未来的财富和力量将来自其研究和创新能力。
因此,中国科学政策的特点是强烈强调由自上而下的设计过程定义的国家需求。在国家政府层面,研究经费变得更加集中。现在,它通过国家计划或“平台”进行渠道化,这些平台由科学技术部(MOST)管理。这些计划确实允许“自下而上”的由研究人员发起的提案,并且正在努力加强对研究项目的专业审查和评估。然而,资助体系仍然具有强烈的国家指导特征。
国家科学政策的主题也见于地方政府的倡议,其中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为研发的主要资助者,并成为建设该国新研究设施的合作伙伴。
直到最近,对国家需求的强调一直使该国的研究偏离基础科学。但是,中国决策者已经意识到,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的领导地位需要达到国际前沿水平的基础研究。因此,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正在增加。
但是,今年三月进行的有争议的行政改组改变了中国支持基础科学的关键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的地位。NSFC不再是中国国务院下的独立机构,现在是科学技术部广泛行政领导下的实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直被视为通过支持原创的、由研究人员驱动的、同行评审的研究来促进基础科学文化的先驱。科学界的成员现在担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运作将屈服于其新的主管部委更注重应用、官僚化的程序。
社会主义科学
中国对科学卓越的渴望以及支持这些渴望的积极科学政策,发生在与其他具有强大科学传统的国家截然不同的政治环境中。
在习近平主席和党主席的领导下,这些差异变得更加突出。虽然习近平加倍了对科学的政治支持,但他还通过坚持要求学术界对其自身世界观做出更严格的思想承诺,通过加强共产党在研究机构和大学中的作用,以及通过利用中国的技术进步来发展监控国家,从而改变了政治气候,几乎没有给隐私和异议留下空间。
结合中国长期的官僚统治传统,这些举措将科学与国家关系的模式以及更广泛的中国科学发展区分开来。其他科学领先国家拥有基于法律和人权保护、自由开放的沟通以及允许专业协会自主运作的公民社会传统的政治制度。
可以说,中国的模式在过去30年中在科学技术“追赶”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中国肯定在某些领域赶上了,并且在某些领域正在推进前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科学与国家关系的模式是否适合领导层设想的那种原始创新和创造性科学突破,以及是否适合管理新兴技术带来的复杂伦理问题,是中国未来更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本文最初发表于The Conversation。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