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丽亚·凯莉、艾拉·菲茨杰拉德、平·克劳斯贝、莫扎特、贝多芬、吉米·亨德里克斯和雅尼。这些音乐家有什么共同之处?据说他们都拥有绝对音感。
绝对音感有多罕见?如果你还没有,可以学会吗?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什么是绝对音感(或完美音高)?
绝对音感(技术上称为完美音高)是指毫不费力地识别音符音高的能力。
假设有人在钢琴上弹奏 D 音。一个拥有绝对音感并且受过音乐训练能够叫出音符名称的人,将能够无需任何参考就识别出音符是 D。或者他们可能会听到一个音符被演奏出来,并能够在乐器上重现它,而无需寻找。如果你告诉一个受过声乐训练并拥有绝对音感的人唱 D 音,他们会很容易做到。
当一个人只能在基于参考音符的情况下识别音符时,这被称为相对音感。另一方面,拥有绝对音感的人不需要参考音符即可正确标记可听见的音调。
绝对音感有多罕见?
在每 10,000 人中,只有 1 到 5 人 拥有绝对音感。然而,在每 10,000 名音乐家中,可能有 100 到 1100 人(即 1-11%)拥有这种天赋。还观察到绝对音感在 家族 中遗传,这表明它至少部分是遗传的。
在语言是声调语言的文化中,绝对音感更为常见。在声调语言中,同一个词用不同的声调说出来具有不同的含义。(这与声调表示情感而不是意义的文化形成对比。)一项针对音乐学生的研究发现,60% 的以普通话为母语,并且从四五岁开始学习音乐的学生拥有绝对音感,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只有 14%。
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意味着绝对音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对于从小就学会改变和识别音高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就像他们学习说第一语言时一样。
其他研究表明,绝对音感在 自闭症 患者中更为常见。一项针对 7 至 13 岁儿童的研究发现,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比同一年龄组的神经典型儿童更能区分两个细微不同的音调,并且在几周后记住旋律。这种联系尤其令人感兴趣,因为理解绝对音感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自闭症的遗传联系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对实际解剖学差异的调查发现,拥有绝对音感的人的大脑看起来不同。他们在大脑中我们怀疑负责识别音高的区域,即右听觉皮层,拥有更多的灰质。他们的右听觉皮层和他们的前额叶皮层(也与音乐处理有关)也更厚,这表明那里的脑活动更多。
有趣的是,如果你拥有绝对音感,那么理解不拥有绝对音感显然很困难。(我说“显然”是因为我没有被赋予如此高功能的耳朵。)
为了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经常使用 颜色类比。想象一下,有人可以看到所有颜色并区分它们,但除非先向他们展示像“红色”这样的参考颜色,否则无法告诉你某物是“黄色”还是“蓝色”。对于我们这些能看到颜色的人来说,这毫无意义!对于那些拥有绝对音感的人来说,当他们试图理解为什么我们其他人不能在单独听到音符时标记它时,情况也是如此。在颜色类比中,一个拥有绝对音感的人可以看着某人毛衣上的蓝色阴影,然后去油漆店从记忆中找到完全相同的阴影。
那么,为什么区分颜色之类的能力如此普遍,而绝对音感却如此罕见呢?一个小组提出,也许 绝对音感的某些组成部分是更常见的——我们不妨称之为“不太完美但比仅能识别相对音高更好”的能力。
阿肯色大学的伊丽莎白·马古利斯博士领导的工作表明,即使是没有接受过正规音乐训练的人也可能表现出绝对音感某些方面的迹象。例如,对于熟悉的音阶(如 C 大调音阶,想想钢琴上的白键)与不太常见的音阶(如降 D 大调音阶,主要是黑色钢琴键),他们可能更容易挑出跑调的单个音符。
马古利斯和她的团队还发现,我们跟踪绝对音高的能力可能会影响我们听音乐时的情绪感受。研究参与者报告说,当音乐包含错误音调的音符时,感觉更加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