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庆应大学的音乐学家尾崎裕人说,人类一定在我们历史的早期就学会了唱歌,因为“我们可以在每个社会中找到我们可以称之为音乐的东西”。但是,唱歌是作为说话的副产品进化而来的,还是在人类社会中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为了调查这个问题,尾崎裕人和一个庞大的合作团队比较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歌曲和语言样本。这些类别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差异很大:歌曲可以是轻柔的摇篮曲或有节奏的圣歌或哀怨的挽歌,而一些口语语言具有更“音乐”的品质,例如声调语言,通过音高传达意义。
尽管存在这种差异,研究人员还是发现了三个世界范围内的趋势:歌曲往往比语言慢,音调更高且略微稳定。这些一致的差异表明,唱歌不仅仅是语言的副产品,但它为何进化仍然未知。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音乐学家、合著者帕特里克·萨维奇说,也许它的发展是为了团结人们,这是一种称为社交联系假说的观点。“更慢、更规则和更可预测的旋律可能使我们能够同步和协调,”他说,“并通过这种方式,将我们团结在一起,这是语言无法做到的。”
歌曲分解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该图表可视化了帕特里克·萨维奇(一位研究作者和参与者)演唱和朗读的英国民歌《斯卡伯勒集市》的两个录音。歌曲的展开速度大约是朗读版本的一半,并且其音高通常更高。它们也更稳定,以固定的音符为中心,但增加了富有表现力的音高波动,例如勺音和颤音。相比之下,朗读的表演永远不会在一个音高上停留太久。

邓肯·吉尔和米里亚姆·奎克,来自Loud Numbers
不同的歌曲,相似的模式
研究人员分析了75位合作者用55种语言说话的300个录音。每个人都唱了一首传统歌曲,背诵了歌词,演奏了其旋律的器乐版本,然后描述了其含义。作者展示了当一个人从器乐音乐到唱歌再到说话时,音高、节奏和音高稳定性如何变化,并且他们发现了跨文化的共性。


邓肯·吉尔和米里亚姆·奎克,来自Loud Numbers;来源:“在全球范围内,歌曲和器乐旋律比语言更慢、更高,并且使用更稳定的音高:注册报告”,作者:尾崎裕人等,在科学进展,第10卷;2024年5月15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