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圈”对“戴绿帽”的误解

在网络论坛中,“cuck”(戴绿帽)一词已成为“傻瓜”和“失败者”的同义词。但这种用法扭曲了它的历史和含义,制造了一种毫无根据的道德恐慌,既伤害了女性,也损害了科学

Small adult bird feeding large juvenile bird on branch

斑姬鹟喂食幼杜鹃。

A. Hartl/blickwinkel/Alamy Stock Photo

“男子圈”这个充满愤怒年轻男性的网络世界中,那些“觉醒”的人(借用电影《黑客帝国》中的说法)据称已经意识到了关于性别和性政治的真相。其核心是这样一种观念,即男性实际上并没有系统性的特权;相反,他们受制于女性的反复无常,除非他们主张自己的支配地位,否则女性会利用他们。在他们的世界观中,“cuck”(戴绿帽)是受过度女权主义力量剥夺权利的受害者。

对于进化生物学家来说,“cuckoldry”(戴绿帽)一词最初是用来描述杜鹃鸟的,它们将卵产在其他物种的巢中,让自己的后代在不知不觉中由养父母抚养长大。在人类中,它被更广泛地用于描述不忠妻子的丈夫:这样的丈夫被认为是“被戴了绿帽”。然而,最近,“男子圈”和另类右翼都采用了“cuck”(戴绿帽)这个词,将其作为软弱、绝望和愚蠢的更普遍的同义词。

这种措辞的复兴——以前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文学中很流行——是受到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推动,事实证明,进化心理学已成为最阴险地解读女性行为的灵感宝库。进化心理学家通常强调“戴绿帽”的两个核心特征:男性被女性欺骗,让他们抚养非亲生子女,以及他们为这些孩子提供的照顾是“浪费”的努力。这两个特征都在“男子圈”内引起共鸣,因为它们将女性描绘成不道德、滥交和不可信任的,并暗示男性是女性狡猾的受害者。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更仔细地审视科学,就会发现“戴绿帽”的情况更为复杂,它既有可能促进男性的观点和利益,也有可能促进女性的观点和利益。对“戴绿帽”的跨文化研究表明,男性不一定是被欺骗;当“戴绿帽”符合他们的利益时,他们也可能提倡它。“男子圈”将“戴绿帽者”描绘成被狡猾的女性欺骗的倒霉的傻瓜,这种描述助长了厌女言论,并使男性免于为其言行负责。但人类学家已经表明,父权和父亲身份是可塑的概念,女性男性都曾利用它们来为自己谋利。

在关于“戴绿帽”的网络论坛中,最流行的借用理论之一是女性奉行双重择偶策略——寻找长期伴侣,他们将是可靠的丈夫和供养者(在“男子圈”的行话中是“贝塔男”),同时秘密地寻找“阿尔法男”,即拥有“更好”基因的婚外伴侣来生育孩子。问题是,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女性实际上会采取双重择偶策略。虽然一些研究表明,女性在排卵期对婚外性行为更感兴趣,但许多其他研究并非如此,而且没有研究表明这些偏好与婚外生育有关。即使在进化心理学内部,双重择偶理论现在也基本上被否定了。

人类学揭示了对“戴绿帽”的其他解释,这些解释并不一定需要欺骗。在一些社会中,女性维持多个伴侣关系,以此作为确保自己在面临不确定性时拥有可靠资源的一种方式。在许多情况下,社会规范和信仰(由男性和女性共同构建)被构建出来以支持这种制度。许多南美洲土著文化持有的“部分父权”的民间观念认为,任何在女性怀孕前后与她发生性关系的男性都有权声称自己是孩子的生物学父亲,并被期望帮助供养该女性及其子女。拥有不止一位“父亲”的儿童比只有一位父亲的儿童更有可能存活下来。该制度对妇女和儿童有利,但也据信对男性有利,因为它改善了他们获得婚外伴侣的机会,并可以加强男性联盟。在我自己与纳米比亚辛巴族牧民(男女都有多个伴侣是很常见的)合作的研究中,男性从小就被他们的父亲教导,他们应该抑制对妻子情人的嫉妒,并且应该平等对待孩子,无论其亲生父亲是谁。

纵观历史和文化,男性都利用妻子的婚外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从古希腊到中世纪欧洲,不育的男性会为妻子招募情人,以便延续自己的血脉。在其他情况下,男性会建议妻子与可以充当盟友或他们想要讨好的人发生婚外情。这种情况通常通过正式的“借妻”来实现。在几乎所有情况下,丈夫都被认为是通过这些关系出生的任何孩子的合法父亲,而男性的利益也通过这些安排得到维护。

至少在人类领域,将“戴绿帽”仅仅等同于欺骗,将“戴绿帽者”视为软弱和愚蠢是不准确的。这并不是要否定婚外情通常是秘密进行的,或者它们可能会造成伤害。相反,这种变化应该提醒我们,声称人类具有普遍的“自然”倾向是危险的,正如“男子圈”中对“戴绿帽”的描述经常出现的情况那样。我们不仅应该理解行为发生的原因,还应该理解行为如何变化。除了提供更准确的人类行为图景外,更多地关注变化还可以作为对抗知识被恶意利用的解药,而这种恶意利用助长了互联网伪科学的在线阴暗面。

这是一篇观点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达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