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被一块碎玻璃划伤了。我在公寓里到处找创可贴。作为一名麻醉师和心脏病专家,我拥有插入呼吸管的气道设备、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以及包括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在内的复苏设备。但没有基本的急救用品。不用说,这种情况很快得到了纠正。但这让我开始思考,除了处理轻微的家庭伤害外,还有哪些医疗必需品可以用来监测我们的健康和保健——而不是呼吸管。
我们总是听说在发生灾难时,储备罐头食品、额外的瓶装水、手电筒和其他杂物是明智的。同样,每个人都应该手头备有一些特定的医疗物品,无论年龄大小。尽管有社交媒体、智能手表、智能手机和巧妙的应用程序,急救箱也应该装有一些相对便宜但很有价值的设备
血氧仪:这个带有小红灯的探头——经常被比作E.T.外星人发光的指尖——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产品。(是的,我用这个类比暴露了我的年龄。)它测量我们的血氧饱和度,这反映了我们的肺,以及间接地反映了我们的心脏,如何确保我们的器官获得足够的氧气。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手术室里,它们体积庞大、笨重且非常昂贵(超过 5,000 美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变得非常便携(耳塞盒大小)且价格合理(低至 25 美元)。它们还提供心率,有些可以确定您的心脏是否以规律的速度跳动。在季节性流感到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呼吸道疾病肆虐的情况下,这非常宝贵。它将帮助您的医生决定您是否需要去诊所就诊,或者更严重的是,前往急诊室。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血压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监测高血压需要经常去看初级保健医生,而且测量结果仅反映了某一天某一特定时刻的情况。也许是匆忙的公交车程、寻找停车位的挑战或候诊室的延误——更不用说“白大褂高血压”——造成了额外的压力,导致数字升高。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个血压计。虽然有些血压计只需套在手指上,但我个人认为最好的选择是为上臂设计的。最准确的读数是在床上休息几分钟后,平躺且双腿不交叉的情况下获得的。而且可能不要观看悬念迭起的电影或需要上厕所。明智的做法是多次检查血压,每次间隔一分钟——只是为了准确起见。最后,记录读数总是有好处的,这样您就可以与您的医生分享。
高血压,或称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它使我们所有人都有中风或心脏病发作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痴呆症。检查血压是一种简单的预防措施,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明智的。当我还是医学生,第一次学习如何测量血压时——在自动化机器出现之前——我说服我的母亲让我给她量血压。她一直血压偏低,所以当我发现血压升高时,她本能地说我一定是做错了。我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他被叫来检查,我们就是这样诊断出她的高血压的。
体温计:玻璃水银体温计已被更新的设备取代,用于测量体温。它们的红外技术可以在一秒钟内快速确定额头温度,但精度因产品和测量位置而异,额头正中央是最佳位置。值得注意的发烧(体温高于 100.4 华氏度或 38 摄氏度)很重要,需要追踪,并可能需要寻求医疗护理,这取决于其他医疗状况、体征和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发抖和意识模糊,这些都是可能发生脓毒症的迹象。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早期识别发烧有助于儿科医生。体温快速升高,尤其是在六个月至五岁儿童中,可能会引起热性惊厥
洗眼液:我们有时会忘记溅入眼睛里的东西有多容易。洗眼液可在非处方药店购买,值得在家中备用。只需将其放在一个容易记住的地方即可。毕竟,对于眼睛发炎的人来说,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就是长时间寻找可以帮助您看得更清楚的产品。危险化学品、飞溅物和小异物最好尽快冲洗掉。不要将容器的尖端接触到您的眼睛,因为这会增加污染的风险。使用后丢弃。最后,不要将眼药水与洗眼液混淆;前者润滑眼睛,而后者清洁眼睛。
加湿器:加湿器可以缓解过敏症状,改善睡眠,并帮助那些患有鼻窦问题或皮肤刺激的人。它们在感冒和流感季节也很有帮助。通过舒缓构成我们鼻子和喉咙的组织,加湿的空气可以减少我们患呼吸道疾病时经历的瘙痒和鼻涕。加湿器可能有助于打鼾,通过稀释鼻腔分泌物,这将使睡眠更舒适(睡眠呼吸暂停的危险包括增加患心脏病的几率,因此应由您的医生进行评估)。除了加湿器的益处外,还应始终保持清洁,以防止霉菌或细菌滋生。
预防是健康和保健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五件物品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请记住,要备有任何处方药,并确保供应充足。还要检查非处方药的有效期。我已经养成了每年两次这样做的习惯,以我们更换时钟的日子作为我的提醒。这包括抗组胺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甚至用于割伤和擦伤的外用溶液。患有特定疾病的患者应确保备有适合其医疗保健的产品;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仪、哮喘患者的吸入器、有严重过敏反应风险的人的EpiPen,并且在药箱中放一个快速COVID测试和一两个口罩也绝不会有害。不要让碎玻璃或其他意外事故成为您重新储备药箱的提醒。保持健康,保持健康!
这是一篇观点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达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