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孩的母亲所怀有的亲生哥哥的数量——无论他们是否与他住在同一个家庭中——都会影响他成为同性恋的几率。布鲁克大学的安东尼·博加特本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报告的这项发现,支持了一种理论,即影响男性性取向的不是社会或教养因素,而是子宫内开始的产前机制。
产前机制可能影响性取向的观点已经存在了几十年。1996年,博加特与同事雷·布兰查德将男性的性取向与哥哥的数量联系起来,但尚不清楚这种影响是因为男孩们住在同一个家庭,还是因为他们共享同一个子宫。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博加特通过检查四个同性恋和异性恋男性样本(共 944 名参与者)来对比产前和产后因素。其中三个样本的数据是之前收集的,包括关于男性的性取向以及他们家庭生活的详细信息。由于这三个研究组的大部分男性都来自完整的家庭,博加特查看了第四组,该组由被收养或与同父异母或继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男性组成。他还从该组收集了关于成员与每个兄弟姐妹同住的时间以及他们是否有从未一起生活过的兄弟或姐妹的数据。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他认为,如果社会或教养因素理论是正确的,他会期望看到某些事情。首先,一个同性恋男性的哥哥是否是亲生的并不重要,社会影响会存在。其次,这个男孩与他的哥哥(亲生的或非亲生的)一起生活的时间长短应该会影响他的性取向。第三,如果这个男孩没有和哥哥住在一起,那么哥哥的数量不应该影响他的性偏好。
博加特发现情况恰恰相反。首先,他发现只有亲生哥哥的数量才能预测男性的性取向——即使非亲生哥哥的数量明显更高。其次,他的研究表明,与哥哥一起长大的时间长短(无论是亲生的还是非亲生的)并不能预测一个年轻男孩是否会成为同性恋。令人惊讶的是,博加特发现,即使一个年轻人没有和他的哥哥们在同一个房子里长大,他有亲生哥哥的事实也会增加他成为同性恋的几率。
年长的亲生兄弟和年幼的亲生兄弟之间的共同点是母亲,这一事实暗示了性取向的产前影响。它可能是什么仍然是个谜。但一种理论认为,在分娩一个男孩后,女性的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男性特有蛋白质的抗体。在随后的怀孕期间,母亲的胎盘可能会将抗体传递给胎儿,从而可能影响其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