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Ensia (在此处查找 原始故事),摘自 Courier 委托撰写的文章;经许可转载。
2017年8月1日——七十七岁的海因茨·斯潘(Heinz Spahn)——他的蓝色眼睛既闪烁又严肃——生动地回忆起他的年轻时代。他回忆说,他在德国埃森地区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作,那里煤尘弥漫,人们一走动就会扬起一片黑云。“那不是小马场,”他说——用这句讽刺的德语短语来形容恶劣的条件:机器的轰鸣声一直保持在110分贝,男人们被戏称为waschbar,即“浣熊”,因为他们脸上总是沾着黑色的污迹。
今天,关税同盟的景象已大不相同。在斯潘曾经工作过的洗煤厂内——关税同盟矿业综合体中最大的建筑——空气清新,曾经在这里工作的多达8000名矿工已被每年150万游客所取代。整个综合体现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斯潘曾在1986年12月23日矿井关闭前在这里担任熔焊工,现在受雇担任导游,向游客介绍其历史。“我对这座建筑了如指掌。我知道每一颗螺丝钉,”他深情地说。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发现和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
关税同盟是德国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象征——这项名为能源转型的计划旨在到2050年使该国80%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该计划已将德国转变为全球绿色能源的典范。但是,对于埃森和鲁尔区(以前的工业煤带)的居民来说,这场转型意味着什么呢?他们的生活和生计因煤炭需求减少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为其他地方正在经历类似转型的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公正转型
鲁尔河谷占地约1700平方英里(2700平方公里),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由53个城市组成,这些城市在19世纪煤矿开采达到工业规模时开始依赖煤矿开采。在20世纪50年代的鼎盛时期,矿山雇用了约60万工人,使该地区的身份与煤炭紧密相连。
“煤炭贯穿了我的一生,”斯潘说,他的祖父、父亲和两个儿子也都是矿工。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来自其他国家的廉价煤炭进口开始超过德国的产量,并压低了国内煤炭的价格,政府继续补贴矿山变得难以为继。与此同时,对绿色能源的需求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受到德国反核情绪浪潮的推动,这场浪潮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后愈演愈烈。因此,逐步淘汰煤炭的进程开始了。
今天,只剩下两座硬煤矿,它们都将于2018年关闭。德国继续从其他国家进口硬煤,以满足其能源生产的很大一部分需求——这是它正试图摆脱的另一个习惯,以符合其205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该国还在全国数百个露天矿中开采被称为褐煤的软质褐煤。然而,随着9月份联邦选举的临近,逐步淘汰褐煤已提上政治议程。此举将仅在鲁尔区就造成数千个工作岗位的流失——迫使政府考虑如何实现公平和最终的逐步淘汰,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其中的作用。
摆脱硬煤的举措在一些城市留下了持久的影响,这些城市的失业率可能超过10%。尽管如此,柏林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环境政策与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斯特凡妮·格罗尔(Stefanie Groll)表示,总体而言,这“确实是一次温和而公正的转型”。她说:“在鲁尔区,工会代表和当地政治家制定了一项计划,以补偿和重新培训在煤炭行业工作的人员。”对于像斯潘这样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个成功:在工会的压力下,他儿子工作的矿山在1994年发起了一项积极的运动,为员工提供不同职业的培训。“我的一个儿子现在是一名专业保安,另一个儿子是一名园林绿化师,”他说。
文化品牌重塑
在关税同盟,观景平台提供了360度的视野,可以俯瞰转型带来的物理变化。鲁尔河谷低矮的城市与茂密的森林和公园交织在一起。在烟囱林立之间,矗立着风力涡轮机的尖顶。关税同盟55米(180英尺)高的绞车塔耸立在地下矿井上方,本身就为景观增添了引人注目的色彩:自从矿井复兴以来,它一直被誉为“鲁尔区的埃菲尔铁塔”,突显了一个重要的趋势:鲁尔区工业历史的文化品牌重塑。
在关税同盟工作的当地导游弗兰克·斯维塔拉(Frank Switala)说,30年前人们会嘲笑来这里度假的想法。“现在酒店的数量增加了,”他说。“有了新的博物馆。我们在鲁尔区有五个爱乐乐团,还有很多剧院。”
矿山本身甚至已成为文化舞台。关税同盟的一个博物馆和画廊每年吸引超过25万游客,其他几个矿山则举办音乐会、美食和文化节。在附近的波鸿市,一座旧工业厂房——现在是德国矿业博物馆的所在地——周围环绕着庄严的住宅和茂盛的花园。这种变化并没有被忽视;鲁尔区于2010年被正式命名为欧洲文化之都。
斯维塔拉说,鲁尔区也变得对企业投资具有吸引力。关税同盟像许多以前的矿山一样,现在也是多家企业的所在地。艺术家、珠宝设计师、编舞家、设计公司和旅游公司只是将这个时尚工业空间作为家园的一小部分人。
摆脱污染
1961年,德国政治家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呼吁让鲁尔区的天空再次变蓝。鲁尔区的人们当时觉得这个前景难以置信,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灰蒙蒙的、煤炭污染的空气。但勃兰特的要求后来实现了:鲁尔区的天空现在晴朗了。
事实上,斯维塔拉认为,摆脱煤炭的转型使该地区摆脱了长期以来的污染。“每天晚上,我的祖母都会测试风向,然后决定是否把洗好的衣服晾在外面,”斯维塔拉回忆说:“如果风向某个特定方向吹,它会把矿场的污染带过来,她的衣服早上就会变黑。”斯维塔拉说,他的祖父知道健康风险,他在矿上工作了一辈子,坚决不让他的五个孩子去矿上工作。“那在那个年代很常见:你希望你的孩子过上比你更好的生活。”
罗兰·索斯卡特(Roland Sauskat)分享了一个类似的家庭故事。他是当地一家名为红白埃森足球俱乐部的社工,帮助打击年轻球迷中的药物滥用和犯罪。在鲁尔区狂热的足球文化中,甚至俱乐部本身也与矿业有关:历史上,煤矿工人被招募为球员,体育场馆经常建在矿山附近。索斯卡特解释说,今天,这种工业文化被庆祝为球员和球迷身份的一部分。
在他长大的盖尔森基兴-霍斯特社区,他走在北极星(Nordstern)的场地上,那里以前是矿山——现在是博物馆、活动场所和商业园区——他的父亲和祖父在那里度过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他的祖父在14岁时就开始采矿,那时他们仍然使用马匹在地下运煤。他死于schwartze lunge——黑肺病——这是一种由采矿期间吸入的小岩石颗粒积聚引起的疾病,最终导致肺部组织死亡。索斯卡特的父亲反过来死于肺癌。尽管如此,索斯卡特不记得他的家人对这项工作表达过任何怨恨:“这只是一份工作,”他直言不讳地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索斯卡特本人由于儿童哮喘而幸免于难,这使他不适合从事矿业工作,他说这个问题在该地区的年轻人中很常见。
在以南六英里的埃森附近——该地区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其中心曾是一片矿区——索斯卡特指出了转型带来的环境变化的迹象。他说,在阿尔滕多夫区,一个以前的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现在是一个湖泊,今天人们在那里遛狗和野餐。这是更广泛的埃姆舍公园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是一个数十亿欧元的项目,旨在恢复、创建和连接鲁尔河沿岸300平方英里(近8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绿地,该地区曾因采矿而遭受破坏。
然而,煤炭的遗留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这个地区地下的土壤就像瑞士奶酪,”斯维塔拉说。由于几个世纪的采矿活动留下了无数隧道,地质结构变得非常脆弱,以至于该地区经常与塌陷坑作斗争。现在必须费力地抽出淹没旧隧道的地下水。
转向可再生能源
在盖尔森基兴,当地居民经历了最高的失业率,徘徊在15%左右。这座城市安静的街道暴露出经济困境的迹象,许多企业都已倒闭。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一直在努力通过科学园重新审视其昔日的工业繁荣,科学园是区域商业中心,位于以前的燃煤钢铁厂的旧址上。这座建筑的玻璃幕墙俯瞰着一个人工湖,湖畔是绵延起伏的草坪,屋顶上安装了900块太阳能电池板,这些电池板产生的电力约占该建筑用电量的三分之一。
“盖尔森基兴曾被称为千火之城。它变成了千阳之城,”——公园能源实验室的项目经理希尔德加德·博伊塞雷-弗吕布斯(Hildegard Boisserée-Frühbuss)说,这指的是太阳能屋顶,以及公园正在开发中的绿色能源技术。能源实验室是一个实验性实验室,旨在向当地学生普及可再生能源知识。这座建筑现在容纳了51家企业——主要侧重于科学、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博伊塞雷-弗吕布斯花时间与当地大学和学校合作,让年轻人接触这些领域,希望他们受到启发,在那里找到工作。“以前这里是炼钢厂。现在科学园是一个思想工厂,”她说。
随着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鲁尔区将从中受益多少——为了实现这一清洁能源目标做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已成为首要关注点。德国约有33万人从事可再生能源行业;其中4.5万人来自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可再生能源国家协会(LEE NRW)的扬·多伯廷(Jan Dobertin)预测,这个数字还会增长。多伯廷说:“鲁尔区现在是绿色经济产品和服务的最大供应商之一,例如效率技术、回收或可再生能源。” LEE NRW与区域能源公司合作,为在鲁尔区整合可再生能源构建更好的政治框架。“我们的论点是,可再生能源部门比[化石燃料]更需要劳动力,”他说。LEE NRW对鲁尔区居民进行的一项最新民意调查显示,他们得到了公众的支持:64%的受访者希望可再生能源成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的优先事项。
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在小城博特罗普郊外,一家名为普罗斯珀-哈尼尔(Prosper-Haniel)的工厂——德国最后两座硬煤矿之一——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实验的前沿阵地。在2018年关闭之前,当地大学、顾问和矿业运营商组成的联盟正在探索将该工厂的深矿井改造成水力蓄能设施的机会。埃森-杜伊斯堡大学的安德烈·尼曼(André Niemann)正在协调研究团队,他告诫说,该计划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如果成功,它可以为超过40万户当地家庭储存和供电。他受到重振他成长地的工业景观的机会的激励。“问题将是,我们做了什么来将这个地区还给人民?”他说。
纠正错误
该项目无法改变的是普罗斯珀-哈尼尔2600名员工的命运,他们明年将失业:尼曼说,即使水力发电项目获得通过,它也不会成为主要的雇主。这些担忧也延伸到褐煤开采,其备受争议的终点——从2030年到2050年不等——将正式结束德国煤炭生产的时代。
格罗尔警告说:“德国剩余的三个褐煤地区没有正式批准的‘公正转型计划’。”
一些人认为,关闭褐煤矿是纠正从硬煤转型过程中犯下的一些错误的机会。多伯廷表示,虽然长达数十年的硬煤逐步淘汰的某些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管理,但过去“政治上的犹豫”未能迅速推出针对鲁尔区的结构性复苏计划,这在今天导致了一些城市遗留了失业问题,以及一些城市地区仍然背负着落后、过时的基础设施。
多伯廷说:“我们不想重蹈覆辙。”“相反,我们需要一个结构完善的褐煤淘汰计划,并辅以明确的经济和社会措施。”他坚信可再生能源有潜力改善鲁尔区的命运——尽管他理解这威胁到鲁尔区的身份,尤其是对于老一代人而言。他确实在思考他的祖父——他家最后一位矿工——会对他的反煤立场作何感想。“我认为最终我的祖父会为此感到高兴,因为我们必须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而可再生能源是应对这一挑战的一大解决方案。”
海因茨·斯潘反思着未来,他坐在离他辛勤工作了26年的机器仅几米远的地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最终,[煤炭]遗产将消失,这让我感到悲伤。但我已经接受了,”他说。“我很高兴鲁尔区变得如此绿色和健康。我很高兴今天的年轻人将拥有比我更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