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工作: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关于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能够继续存在。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简称狼疮,是一种破坏性的疾病,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和损害肾脏、肝脏、大脑、心脏、脾脏、关节和肺。尽管它很普遍——约有一百万美国人,其中 90% 是女性受到影响——但科学家对该疾病背后的遗传学知之甚少。不过,今天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描述了一种导致小鼠出现 SLE 样症状的基因突变,研究人员希望这可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狼疮。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杰米·D·马斯及其同事围绕一个观察结果展开了他们的实验,即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时与 N-聚糖的变化有关,N-聚糖是细胞表面发现的碳水化合物,可能在帮助免疫系统识别非自身与自身方面发挥作用。因此,他们培育了缺乏一种酶基因(α-甘露糖苷酶 II)的小鼠,这种酶参与导致正常聚糖产生的途径。他们发现这些动物的 N-聚糖明显少于正常水平,而且形状也很奇怪。此外,这些小鼠的抗体水平极高;肾脏炎症和疤痕;尿液中含有过量的蛋白质和血细胞;以及较高的死亡率。其他组织也受到了 SLE 中可见的损害。
马斯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自身免疫疾病发生方式,它通过一个控制碳水化合物形成的基因来实现。” “这些发现为理解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人类 SLE 的可能病因提供了新的诊断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