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燃料发电厂仍未捕获二氧化碳排放

一项调查发现,在采用能够捕获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的技术方面,几乎没有进展,甚至出现了一些倒退

一份新的报告警告称,今年启动了四个大型碳捕获项目,但该技术的监管和成本障碍威胁着世界阻止气温上升到危险水平的能力。

澳大利亚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的年度报告指出,2013年出现了一些进展迹象——四个新项目以及八个现有运营项目每年可防止250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然而,世界上所有现有和新的项目都位于天然气处理厂或其他将二氧化碳作为正常工业程序一部分分离出来的设施中,这表明世界在广泛解决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燃煤发电厂。

电力部门仍然没有碳捕获项目在运行,而且在水泥制造商等大型工业排放源上实施该技术方面几乎没有进展。自去年的报告以来,由于技术成本高昂,12个项目被取消或搁置。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昨晚在韩国首尔发布)称:“虽然碳捕集与封存项目正在取得进展,但其步伐远低于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实质性贡献所需的水平。” 该研究所还发布了其分析的简短摘要

发展中国家进展甚微

例如,报告指出,当前的二氧化碳管道网络需要扩大100倍,才能输送足够的捕获温室气体,从而在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摄氏度以内。国际能源署(IEA)表示,到2035年,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将占主要能源需求增长的大部分,但在许多这些国家,处于规划阶段的项目寥寥无几。

报告指出:“为了实现全球排放目标,到2050年,累计捕获的二氧化碳质量的70%将需要在非经合组织国家实现。”

与此同时,全球对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资金支持自2009年以来已下降超过70亿美元,“这反映了政府优先事项的改变,或者对随后崩溃的碳价格支持的依赖”,该研究所表示。在欧洲,自2008年以来没有新的运营项目。

成本并非唯一的挑战。能源部副助理部长乔纳森·珀辛在上个月大西洋理事会赞助的一次活动中表示,在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为输送二氧化碳而选址新的管道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美国环保署的数据显示,印度约占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

该研究所表示,一个亮点是中国,就项目总数而言,中国已升至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尽管中国目前没有在建项目。该研究所表示,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纳入中国最新的五年计划中,为该技术提供了激励。

例如,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正在规划三个项目,并计划“拥有从二氧化碳源到汇的完整碳捕集与封存链”。该研究所表示,这应该能让他们迅速行动。此外,即使加拿大和美国正在建设长期规划的项目,但在中国以外,很少有国家正在确定新项目。

三个新项目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科菲维尔气化厂、怀俄明州的失落小屋天然气厂以及空气产品蒸汽甲烷重整制氢项目,该项目是德克萨斯州瓦莱罗炼油厂捕获过程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项目都将二氧化碳作为制造过程的副产品剥离出来。

它们加入了一系列现有项目,包括位于北海的已有17年历史的斯莱普尼尔二氧化碳项目,该项目在从天然气处理厂捕获二氧化碳后,将其注入海底之下。

成本仍然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问题

有八个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中包括南方电力公司的肯珀县能源设施(位于密西西比州)和萨斯喀彻温省电力公司的边界坝项目(位于萨斯喀彻温省埃斯泰万附近)——这两个项目可能会改变煤炭和电力行业的整体动态。研究所表示,如果所有八个项目都建成,全球所有项目每年可阻止380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比今天增加52%。

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北美总经理维克多·德尔在华盛顿特区的一次活动中表示:“就肯珀而言,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们做得更好、更快、更便宜。”

对于发电而言,从烟囱到储存点,捕获组件占整个碳捕集与封存运营成本的90%以上。耗资47.5亿美元的肯珀工厂和加拿大的边界坝项目的希望是,它们将降低下一代项目的成本。

南方电力公司的子公司密西西比电力公司上周宣布,该项目将无法按计划在2014年5月完成,并将损失1.33亿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气候新闻专线,10月4日)。

在建项目还包括加拿大油砂中首个大型二氧化碳捕获系统(气候新闻专线,2012年9月6日)。

为了增加项目数量,该报告建议为建设和研究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以降低二氧化碳捕获成本。报告称,没有万能的解决方案——资本补助、补贴和费率人成本回收协议都已被有效地用于促进该技术的发展。

报告还呼吁建设新的大型二氧化碳“干线”,将一个或多个大型项目连接起来,以降低成本。例如,阿尔伯塔碳干线是一条149英里长的管道,最终将把来自阿尔伯塔省各种排放源的二氧化碳输送到增强石油采收作业中使用。

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首席执行官布拉德·佩奇表示:“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来限制、缓解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扭转地球温度上升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经环境与能源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许可,转载自气候新闻专线。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