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鳚——一种浅水底栖鱼类——是指示物种。Zoarces viviparous,即胎生鱼类,位于南部北海(也称为瓦登海)浅水区当地食物链的顶端附近。虽然它不是商业捕捞对象,但其种群记录可以追溯到 50 多年前,其健康状况被认为是衡量这片海域整体健康状况的通用指标。一项结合了实验室测试(关于其在温暖水域中生存能力)和这些长期记录的新研究首次表明,气候变化可能如何将这种鳗鱼状的鱼类赶出其祖传家园。
德国不来梅哈芬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的动物生理学家汉斯·珀特纳和动物生态学家莱纳·克努斯特将实地数据与实验室测试进行了比较,以表明随着水温升高,鱼类面临氧气限制。由于绵鳚生育的幼崽相对较少且不迁徙,环境挑战很快就会在其种群数量中显现出来。两位研究人员在 1 月 5 日的《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将温度的仪器记录与这些种群数量进行绘图后发现,绵鳚在较热的年份中数量下降——在这些年份中,捕食或捕捞等其他因素没有显着变化。
与此同时,实验室测试表明,当暴露于温暖的水中时,鱼类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来应对升高的温度。珀特纳解释说:“当你说我吸入的氧气减少时,那么我可用于有氧能量的氧气就减少了,我用于物种需要在生态系统中完成的各种任务(例如准备捕食、生长、移动和繁殖)的能量也减少了。” “一旦个体超出其热限制,就会出现普遍的虚弱。”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推出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报道。
最重要的是,温度升高意味着溶解到海水中的氧气减少;不仅鱼类能够获得的氧气减少,而且可用的氧气也减少了。珀特纳指出,这种缺氧现象为气候变化如何直接影响物种的生存能力提供了一种机制,并且现在已在从蠕虫到绵鳚等水生动物中得到证实。
绵鳚种群在相对温和的夏季确实有所恢复,因为这种浅水物种比其某些水生同类更能适应较大的温度波动。但是,这种基于气候的波动可能与其他物种的其他压力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可怕的结果。珀特纳说:“有相对强烈的证据表明,北海的鳕鱼发现水温太高而无法维持高生产力。” “当渔业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保持以前不是问题的相同高捕捞压力时,这就会变成过度捕捞。”
随着未来预测会出现更严重的全球变暖,绵鳚可能仅仅是即将到来的变化的指标。丹麦奥胡斯大学的动物生理学家托比亚斯·王指出:“这并不意味着该物种必然会灭绝,但这意味着它们会迁徙。” “如果未来温度发生变化,那么这将对动物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