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燃料应是消除能源浪费

全球能源效率市场价值 3100 亿美元,并且还在增长

出于各种原因——无论是缓解气候变化、增强安全性、增加经济激励,还是改善室内生活的健康——世界各国都在投资以提高能源效率。国际能源署报告称,全球范围内,减少能源浪费的市场正在增长,目前价值至少 3100 亿美元。

“多年来,它一直被称为‘第五种燃料’,因为它排在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之后,”欧洲节能经济委员会瑞典籍董事会成员汉斯·尼尔森说,国际能源署也是该委员会的成员。“但首先,它更大,而且更便宜,所以国际能源署去年将其调整过来,称能源效率为‘第一燃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转变。现在,他们正在重申这一点,并以精确的方式表达出来。”

事实上,国际能源署评估了 18 个国家,发现“对能源效率的投资大于对可再生电力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发电的供应侧投资,约为上游石油和天然气投资规模的一半”,报告指出。这些投资的结果帮助 2001 年至 2011 年间最终能源总消耗量下降了 5%。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购买订阅可以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能源效率是国际能源署成员国及其他地区看不见的动力源,它在幕后工作,以提高我们的能源安全性,降低能源费用,并使我们更接近实现我们的气候目标,”国际能源署执行主任玛丽亚·范德霍芬在意大利维罗纳启动“2014 年能源效率市场报告”时说。

“可以通过有利可图的能源效率来实现 2 摄氏度的目标。因此,各国和欧盟应该设定更高的目标,”尼尔森告诉《气候线》。通过“到 2030 年将能源效率提高 40%,我们可以在减少能源使用和减少支出的同时获益,但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会增长,失业率会下降,这真是太棒了。…通过在能源效率方面自我鼓励,我们可以减少失业。”

从利基市场发展而来
在过去三年中,国际能源署发现,对能源效率市场的融资不仅在增长,而且还在加速。研究表明,对就业等社会效益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协调投资者、政策和金融界之间的关系。

在加拿大,大约有 10 万工人直接参与提高能源效率的工作——设计或管理设备、产品和技术——占总劳动力的 0.6%,并在 2011 年获得了约 77 亿美元的收入。预计这些工资将在 2014 年增长到约 82.7 亿美元。

然而,国际能源署成员国将多少资金投入到哪里,取决于他们的能源消耗需求。“例如,许多国家在乘用车燃油效率方面制定了很高的标准,”国际能源署驻巴黎分析师菲利普·贝努瓦告诉《气候线》。“从历史上看,人们对货运卡车和重型车辆的关注较少,而现在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越来越关注这些车辆的效率。”

贝努瓦补充说,总的来说,能源效率市场需要在 2035 年之前翻一番。趋势是存在的,但加上人口增长和能源需求的增加,将能源生产力提高到 40% 的能力将需要在现在到那时之间平均每年投入 6000 亿美元,或者大约 13 万亿美元。

“这是一个有潜力扩张的市场,我们需要它扩张。我们需要看到持续增长达到这些水平,以便实现我们希望看到的能源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贝努瓦说。“实现这种投资增长的关键是政府政策。”

“能源效率正在从一个小众兴趣转变为一个成熟的市场部门,并越来越受到机构贷款人和投资者的关注,”贝努瓦说。“由于能源效率对于实现我们的气候目标同时支持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因此金融的日益使用是一个值得欢迎的发展。为了充分扩大这个市场,需要加强继续减少障碍的举措。”

日本与 LED 增长相关的激励措施
在赞扬不断增长的能源效率市场时,没有什么比诺贝尔奖更能说明“工作做得好”了。周二的物理学奖表彰了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发明者 (Greenwire,10 月 7 日)。

2013 年,日本的 LED 市场增长到 52 亿美元。“在泰国,从 2011 年的 1500 万美元增加到 2013 年的 3800 万美元,翻了一番多:仍然小于日本,但增长令人印象深刻,”贝努瓦指出。

日本 LED 产业增长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其 1998 年至 2002 年为白色 LED 和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提供的 4800 万美元支持。

2005 年 12 月,日本为企业和组织引入了税收激励措施,以使用 LED 照明取代白炽灯照明。到 2008 年,日本正致力于到 2012 年让制造商停止生产白炽灯泡。2009 年的一项 109 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帮助鼓励了这种转变,到 2011 年,共有 45 万消费者通过家庭装修购买价值 4600 万美元的 LED 灯具,兑换了环保计划中获得的礼品券或积分。

电子产品零售商和家用电器制造商现在正在减少白炽灯泡的生产和销售。“日本宣布到 2020 年实现 100% 节能照明销售的目标,并且到 2030 年,日本计划其所有库存都由节能照明组成,”该报告称。

经环境与能源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许可,转载自《气候线》。www.eenews.net,202-628-6500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