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然杂志的尤恩·卡拉威
早期人类祖先的化石牙齿显示出迹象,表明雌性在成年时离开了家庭,而雄性则留在离家较近的地方。
对来自南非两个洞穴的南方古猿化石进行的化学分析,这些化石的年代大约在180万至220万年前,发现被认为是雌性的牙齿,与雄性的牙齿相比,更有可能在形成过程中掺入了来自遥远地区的矿物质。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英国牛津大学的考古科学家朱莉娅·李-索普是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她说:“这告诉我们的是,雌性在其他地方长大,然后在洞穴中死亡。” “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线索,但至少是我们以前没有的硬证据。”
古代人类家庭的形态一直是推测的主题,主要基于男性和女性化石相对大小的差异,以及我们灵长类亲属的行为模式。例如,雌性黑猩猩通常会在成年后离开它们的社会群体。在由一只大型雄性“银背”主导的大猩猩群体中,雄性和雌性都倾向于离开。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首席作者桑迪·科普兰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现代人类受到婚姻和财产所有权等相对较新的文化习俗的影响,很难与我们早期的祖先进行比较。
法医牙科学
李-索普和她的同事测量了土壤中发现的元素锶的两种同位素的含量。锶被植物吸收,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正在生长的骨骼中。李-索普说,骨骼或牙齿中两种锶同位素的比率提供了动物生长的当地环境的特征。“这是一种法医工具。”
她的团队测量了来自斯瓦特克兰斯洞穴的11个粗壮傍人个体以及来自附近的斯泰克方丹洞穴的8个非洲南方古猿个体的犬齿和第三磨牙(大约在八岁时形成)中的锶同位素比率,斯泰克方丹洞穴位于约翰内斯堡西北约50公里处。研究人员还测量了目前居住在洞穴附近的170种植物和动物中的锶含量,以了解该地区不同锶特征,包括包含两个洞穴的薄薄的马尔马尼白云岩地层。
他们发现,与雌性南方古猿的较小牙齿相比,两种物种的较大牙齿(表面上来自体型较大的雄性)更有可能与白云岩居住者的锶特征相同。大约90%的较大牙齿看起来是本地的,而较小牙齿的比例不到一半。李-索普和她的同事说,对这种模式的最佳解释是雌性在成年后离开了她们的氏族。
她说,另一种可能是雄性也离开了他们的家园群体,但坚持在延伸到两个洞穴东北和西南方向的白云岩带。
时间迷雾中的大猩猩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古人类学家雅各布·莫吉-切基说:“我必须说这个假设很有趣,但我认为他们拥有的数字和样本不足以证明它。” 莫吉-切基的团队在2007年报告称,粗壮傍人的雄性发育期比雌性长,这种模式与大猩猩中看到的模式相呼应,大猩猩中大型雄性争夺对雌性的近乎独占的访问权。
然而,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的解剖学家欧文·洛夫乔伊说,对于早期人类祖先来说,像大猩猩一样的社会(雄性和雌性都加入新的社会群体)是行不通的。他说,新来的雄性一旦加入新群体,就很可能变得具有攻击性,危及幼崽和幼年的生命。他说,对于早期人类祖先来说,雌性离开家园的社会更有可能。
李-索普说,她的团队希望获得更多来自南非的南方古猿化石,但锶测试的破坏性以及化石的稀少性使这不太可能。她的团队还对询问有关来自东非的人类祖先以及后来的原始人属物种(例如直立人)的类似问题感兴趣。
本文经《自然》杂志许可转载。该文章于2011年6月1日首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