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风险:二氧化碳储存泄漏似乎不大可能

意大利天然渗漏的经验表明,拟议的地下储存泄漏的二氧化碳不太可能致命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地下储存点泄漏二氧化碳导致死亡的风险远低于被闪电击中或在车祸中丧生的风险。

本周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这项研究,重点关注意大利自然发生的二氧化碳渗漏,但研究作者表示,他们的分析对工业捕获的二氧化碳具有广泛的意义,这些二氧化碳将被注入地下数千英尺深处。

这项技术被认为是煤炭生存的关键,煤炭排放约占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国际能源署的“蓝色路线图”情景显示,如果要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水平减半,碳捕获和储存应占到2050年减排量的19%。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爱丁堡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博士生詹妮弗·罗伯茨说,意大利每年都发生泄漏,但几乎没有造成危害,这一事实意味着,对大规模捕获的温室气体进行严密监测的地下羽流不应造成太大的健康风险。她说,工业项目的健康风险实际上会更小,因为会对地下气体进行广泛的监测。

她说:“本质上,我们不需要像我们似乎担心的那样担心碳捕获和储存。”“不要害怕。”

一些拟议的碳捕获与封存项目,例如俄亥俄州格林维尔的一个项目,在过去两年中由于当地社区对地下气体的担忧而遇到了麻烦。

怀疑论者仍然认为风险更大
对于这项技术,仍然存在怀疑论者,这项技术从未在商业规模上得到验证。2010年,两位医学博士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评论说,碳捕获与封存的潜在风险包括“人类和动物窒息”,以及危及安全的饮用水供应。

该评论遭到多位环保主义者、行业成员和学者的抨击,原因是其论点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其他人指出,美国境内的初步测试——包括在密西西比州纳奇兹附近的一次测试——已经将数百万吨天然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没有发生任何事故。

行业支持者表示,精心选择的储存地点实际上不会有泄漏风险,除了泄漏气体将如何影响人们的问题。

但其中一位评论作者昨天表示,他仍然相信深层地下储存以及通过大型管道网络输送二氧化碳存在风险。

纽约市西奈山医学院社区和预防医学系的临床教授迈克尔·麦卡利说:“在真正实施碳捕获之前,你无法真正知道碳捕获是否有效。”

他还质疑研究人员是否存在利益冲突,因为这项研究是由苏格兰碳捕获与储存联盟资助的,该联盟包括运营或提议碳捕获与储存项目的公司。他说,就意大利的情况而言,这项研究是一项很好的研究,但不应广泛应用,以得出关于工业碳捕获与储存的结论。

他说:“我认为这有点像一份隐蔽的政策文件。”

但罗伯茨表示,不存在利益冲突,尤其是在这项研究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上的情况下。

她说:“资助者不会影响我们所做的研究。作为研究人员,我们需要保持中立,以便我们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并提供答案,无论我们的资助者是否喜欢我们的发现。”

为了得出他们的结论,罗伯茨和英国的其他研究人员检查了过去50年的死亡记录。他们发现在这段时间内,可能有19例死亡归因于二氧化碳泄漏。

检查意大利二氧化碳渗漏点附近的死亡人数
在意大利,由于该地区不寻常的地质情况,每年约有800万吨天然二氧化碳渗漏到地表。

相比之下,伊利诺伊州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运营的全球最大的工业碳捕获与封存项目之一,注入到深层盐水岩层中的二氧化碳量不到意大利天然渗漏量的一半(气候专线,9月12日)。她说,意大利二氧化碳泄漏的地点——包括罗马等人口稠密地区——通常在没有任何政府预警的情况下发生。

她说:“任何人遛狗都可能遇到二氧化碳渗漏点。”她说,平均每个泄漏点每年释放约10到100吨气体。

即便如此,根据该论文,二氧化碳渗漏造成的死亡率也低于中彩票的可能性,比车祸死亡的可能性低10000倍。罗伯茨说,总体风险约为三千六百万分之一。

罗伯茨说,在意大利泄漏量最高的地点之一,每天有2000吨二氧化碳上升到地表,附近有一栋农舍。

她说,就工业碳捕获而言,风险将降至远低于意大利的水平。

她说,这是因为在这些情况下,地下储存地点的选择将经过仔细挑选,以确保通过坚硬岩石的保护层永久将气体留在地下。她说,工业场所还将进行广泛的监测,而自然泄漏的二氧化碳则没有这种情况。

研究表明,无论如何,意大利的泄漏率仍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所说的储存二氧化碳在1000年期间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罗伯茨说,换句话说,即使在“高”泄漏率下,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气体也不到1%。

清洁水行动组织的高级政策专家林恩·索普说,一项单独的研究无法完全消除碳捕获与封存的风险。但她说,美国环保署最近关于新型注入井的新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饮用水的任何风险。其中,新规定要求对地下羽流进行广泛监测,并仔细选择储存地点。

她说:“我们认为有相当强的保障措施。”

经环境与能源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许可,转载自气候专线。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