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污染下降或将加速碳达峰

由于经济转型和政府措施,中国煤炭消耗量正在减少

coal boat

中国长江上的一艘运煤船。

©iStock

香港——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的经济增速为25年来最慢,证实了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失去增长势头,这令全球经济学家担忧。

但一些人看到了中国经济降温的希望。绿色和平组织在一项新发布的分析报告中称,由于制造业产量萎缩、煤炭消耗量下降以及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激增,中国去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下降了3%。

该环保组织通过分析周二发布的官方经济和工业数据得出了上述计算结果。绿色和平组织表示,鉴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碳排放量的微小下降可能会转化为国际舞台上的巨大变化。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例如,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分析,中国去年与化石燃料相关的排放量减少了3%至4%。避免的碳排放量大约相当于波兰的总排放量。

绿色和平组织的说法得到了其他人的响应。

“我们认为中国2015年的碳排放量确实有所下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学者蒋克钧说,该委员会是中国最高的经济规划机构。

虽然蒋和他的团队仍在等待政府发布更多数据以计算确切的降幅,但他表示碳排放量的下降趋势是肯定的,因为“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已大幅缩减”。

2015年,中国的煤炭产量下降了3.5%,煤炭进口量骤降了30%,燃煤发电量下降了2.8%。钢铁、水泥和玻璃等煤炭密集型重工业也出现了类似的下降。

“我们之前的预期是中国将在2025年之前达到排放峰值。但现在我们有信心排放峰值将在2020年至2022年之间的某个时间到来,”蒋说。

清洁能源投入1100亿美元
蒋指出,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从耗电量大的重工业转向以服务和高端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体——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关键驱动力。他说,中国低碳发电的快速扩张也将发挥作用,帮助这个世界最大的碳污染国更快地达到排放峰值。

根据政府计划,中国应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也认为,中国201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次下降,这预示着中国的排放峰值可能会比之前预期的来得更早。但他对究竟有多早持谨慎态度。

“这取决于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会增长多少,”杨说。他解释说,尽管中国对煤炭的需求一直在下降,但国内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可能会继续增长。

“如果燃烧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排放量增长超过了煤炭需求下降带来的排放量减少,那么中国的总排放量仍将上升。目前,我们有几个情景研究来预测未来的趋势。这取决于哪个情景会是现实的,”杨说。

无论中国的排放峰值可能在何时到来——2020年、2022年还是2025年——杨表示,中国排放量的下降已经向国际社会应对全球变暖的运动发出了积极信号。

“中国在减排方面的进展将迫使其他国家采取更多行动,”杨说。“目前,许多国家仍然有减排目标,但这些目标不够雄心勃勃。”

中国已承诺到2020年将其能源结构中非化石燃料的比例提高到15%,到2030年提高到20%。

2015年,中国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105亿美元。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市场,计划今年再安装20吉瓦的风力涡轮机和15吉瓦的太阳能电池板。

另一方面,中国煤炭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估计,去年中国的煤炭使用总量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近4%,中国政策制定者发布了为期三年的新煤矿禁令。

数字准确吗?
只有一个问题:外界可以相信中国的官方数据吗?

去年早些时候,彭博新能源财经估计,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碳排放总量与一年前相比在2014年下降了2%,这是自200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该市场研究公司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初步能源需求数据得出了上述估计。

但几个月后,当中国国家统计局修订能源数据时,该估计受到了质疑。该政府机构表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煤炭使用量一直被低估,尤其是在最近几年。

然后,煤炭的质量使情况变得复杂。能源研究所的蒋说,例如,在2014年,中国燃烧的煤炭总量较少。但由于高品位煤炭(含有更多碳含量并在燃烧后产生更多排放的燃料)的实际消耗量高于最初的记录,政府能源数据的修订导致中国2014年的排放趋势发生逆转。它从同比下降变为同比增加。

蒋和其他人表示,对中国能源数据的调整不会很快消失。对中国排放状况的困惑也不会消失。

“一次性获得准确的数字太棘手了。世界各地的政府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蒋说。

“毫无疑问,数据质量在这里是一个大问题。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中国获得完全准确的数据,”绿色和平组织高级能源和气候政策分析师李硕补充说。

“但是,如果你比较多年来的数字,我们认为这个趋势是相当可靠的,”李继续说道。“在这方面,如果我们试图确定消费量是下降了3%还是2.9%,我们的分辨率可能并不完美,但如果数据指向下降,那么可以比较安全地得出结论,不会出现增长。”

经环境与能源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许可,转载自气候连线。www.eenews.net,202-628-6500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