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被认为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科学家利用大数据了解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

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秘诀几乎不是秘密:好主意、努力工作、纪律、想象力、毅力,也许还有一点运气。哦,别忘了失败,西北大学的达顺·王和他的同事在一篇新论文中称之为“成功的必要前提”,该论文除其他外,还基于对 1985 年至 2015 年提交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 776,721 份资助申请的分析。

为了创建一个可以可靠预测事业成败的数学模型,研究人员还分析了 46 年的风险投资初创公司投资数据。他们还在王称之为“最非常规”但仍然重要的数据集——1970 年至 2017 年间发生的 170,350 起恐怖袭击事件中测试了该模型。

结论是?“每个成功者都从失败者开始,”王说,他是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管理与组织学副教授,也是这项研究的构思者和领导者。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方式是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能够拥有未来。


但他补充说,并非每一次失败都会带来成功。研究表明,最终区分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当然不是坚持不懈。这篇本周发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中更有趣的发现之一是,最终成功的人和最终失败的人尝试实现目标的次数基本相同。

事实证明,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只有在您从之前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时才有效。关键是要聪明地工作,而不是努力工作。“您必须弄清楚哪些有效,哪些无效,然后专注于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不是盲目地折腾和改变一切,”王说。“失败的人不一定比成功的人工作得少。[他们]实际上可能工作得更多;只是他们做了更多不必要的改变。”

当他们探索“支配失败动态的机制”并构建模型时,王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他们描述为以前未知的统计特征,这些特征将成功的群体与不成功的群体区分开来,并使预测最终结果成为可能。

其中一个关键指标(除了保留有效的东西并专注于无效的东西之外)是连续失败尝试之间的时间间隔,这个间隔应该稳步减少。换句话说,您失败得越快,您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尝试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您就越有可能再次失败。“如果有人申请资助,并且他们已经失败了三次,”王说,“如果我们只看失败之间的时间间隔,我们就能够预测他们最终是否会成功。”

庞大的 NIH 数据库被王称为“堆满了人类失败的坟墓”,结果证明是研究人员梦寐以求的宝藏。“对于每一位首席研究员,”王解释说,“我们确切地知道他们何时失败,并且我们知道他们失败得有多惨,因为我们知道提案的分数。我们也知道他们在一次又一次失败后,最终何时成功并获得第一笔资助。”

对于初创公司领域,成功是指首次公开募股或高价值的并购。对于恐怖主义,造成至少一人死亡的袭击被归类为成功,而未造成人员伤亡的袭击则被归类为失败。至少失败一次后才成功的人的平均失败次数,NIH 为 2.03 次,初创公司为 1.5 次,恐怖组织为 3.90 次。

通过处理如此大规模的数据,王和他的同事们能够确定他们在分析的数十万个项目中,每个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点,一个岔路口,一条路通往进步区域,另一条路通往停滞区域。正如论文解释的那样,“接近临界点的两个人最初可能在学习策略或其他特征上看起来相同,但根据他们所处的区域,他们在失败后的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

王说,这种发散的绩效模式随着每次新的尝试而增加,尽管在某些情况下,早在第二次尝试时就可以明显看出一个人处于哪个区域。

王指出,临界点的存在与传统的失败或成功解释(例如运气或一个人的工作习惯)相悖。“我们在这里展示的是,即使在没有这些差异的情况下,您仍然可能获得非常不同的结果,”他说。重要的是人们如何失败,他们如何应对失败,以及这些失败将他们引向何方。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尹义安表示,展望未来,下一步包括完善模型,以量化除从过去的失败中学习之外的其他个人和组织特征。

东北大学复杂网络研究中心主任、《公式:成功的普遍法则》一书的作者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表示,王的模型已经在三个不同的领域进行了测试,显示出作为其他领域工具的前景。“有无数的作品试图理解人和产品如何成功,”他说。“然而,对失败的作用却知之甚少。王的工作从根本上改写了我们对成功的理解,展示了失败在成功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最终为将失败置于成功规范之内提供了方法论和概念框架。”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