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一个六周大的人类胚胎看起来更像小鲵,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它有小桨状的手,黑点状的眼睛,在它浅浅的嘴裂两侧,有六个小凸起,注定要形成耳朵。到九周时,随着下巴变得更加突出,这些“小丘”将向上移动到脸上,并开始呈现出可识别的贝壳形状,非常方便支撑眼镜。由于发育通常会重演进化的阶段,胚胎耳朵与下巴的同步生长并非偶然:哺乳动物特有的传声中耳骨是从鱼类的鳃弓和爬行动物的颌骨演变而来的。
鼓膜,即位于中耳外部的耳膜,在青蛙、乌龟、蜥蜴、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祖先中分别且反复地进化而来。爬行动物的鼓膜最多只能粗略地传递低频振动。对于拥有更精细中耳装置的哺乳动物来说,也可以听到更高频率的声音;外部皮肤和软骨瓣,称为耳廓,被认为已经进化出来,以更有效地捕捉和引导这些声音。整个人耳结构仅将声音放大约 10 到 15 分贝,但我们的耳廓也有用地调节进入耳道的声频率。当耳廓的轮廓反射传入的振动时,它们会稍微延迟高频声音,从而抵消掉一部分高频声音。这种所谓的陷波滤波效应优先将人类语音范围内的声音传递到内耳。
耳廓还有助于检测声音的来源。也许没有哪种动物比蝙蝠具有更敏锐的方向性听觉,蝙蝠的耳廓形状和大小各异,以适应每个物种自身声纳信号的频率。另一种严重依赖听觉的夜间猎手——仓鸮,则使用其大型面部羽毛皱领来捕捉声音及其来源的线索。对人类耳廓如何过滤和反射声音的研究正在为助听器的设计提供信息,以便更好地再现自然听觉力学。机器人和自动监控摄像头也会模仿人头和外耳,转向扰动声音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