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计划耗资数十亿欧元的巨型量子技术项目

第三个欧盟旗舰项目在规模和雄心上将与石墨烯和人脑计划类似

Getty Images/iStockphoto /Thinkstock/Vasiliy Yakobchuk (MARS)

欧盟委员会悄然宣布计划启动一项耗资10亿欧元(约合11.3亿美元)的项目,以推动一系列量子技术的发展,包括安全的通信网络、超精密的重力传感器和时钟。

该计划将于2018年启动,在规模、时间跨度和雄心上都将与现有的两个欧洲旗舰项目——历时十年的石墨烯旗舰项目人脑项目类似。委员会发言人纳塔莉·范迪斯塔特告诉《自然》杂志,虽然具体形式尚未决定。资金将来自包括委员会在内的各种来源,以及其他欧洲和国家资助者,她补充道。

德国乌尔姆大学和斯图加特大学综合量子科学与技术中心负责人托马索·卡拉尔科表示,委员会很可能在资助该旗舰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他是该计划背后蓝图的共同作者,该蓝图于3月份发布,名为《量子宣言》。卡拉尔科表示,世界各国都在投资这些技术。如果没有这样的倡议,欧洲可能会沦为二流角色。他说:“现在真的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 订阅来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讲述关于塑造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


4月19日,委员会正式宣布支持该倡议的意向。令人困惑的是,该项目被纳入启动名为欧洲开放科学云的云计算门户的计划中,尽管量子项目的范围将远远超出计算领域。(在同一公告中,委员会表示将在2020年前为云计算计划投入20亿欧元)。

量子热潮

一些著名的美国公司已经在投资量子计算,而中国科学家正接近完成一条2000公里长的量子通信链路——世界上最长的链路——以便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安全地发送信息。

在欧洲,预计该旗舰项目将推动这些技术的发展,委员会称之为“第二次量子革命”的一部分(第一次是揭示量子领域的规则,从而发明了激光器和晶体管等设备)。

该计划将包括对相对接近市场的系统的支持,例如量子通信网络、超灵敏相机和量子模拟器,这些模拟器可以帮助设计新材料。它还将着眼于更长远的目标,推动更具未来感的愿景,例如通用量子计算机和可以安装在手机中的高精度传感器

卡拉尔科表示,成功的衡量标准将是该旗舰项目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促进了工业界对这些技术的采用,并在该领域播下了投资的种子。“如果这没有发生,那将是一个失败。但每个人都非常有信心它会成功,”他说。

意大利都灵国家计量研究所的量子物理学家马可·杰诺维斯指出,欧盟几个成员国已经存在量子技术项目,例如英国量子技术计划和荷兰的QuTech计划。但他表示,为了在不久的将来达到商业水平,欧盟范围内的倡议至关重要。“目前,欧盟工业界的参与仍然很少,”他说。

悄然诞生

欧洲的石墨烯和人脑项目旗舰项目在经过多年的竞争后,于2013年大张旗鼓地宣布,但最新的倡议诞生得要安静得多。卡拉尔科表示,该倡议是在委员会与一群研究人员之间进行了18个月的对话后推动的,这些研究人员应委员会的要求制定了宣言。

并非所有人都对委员会的新做法感到满意。柏林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遗传学家汉斯·莱拉赫指出,一个围绕量子信息技术的更狭隘但类似的提案,名为“超越极限的信息通信技术”,曾被考虑过,但在2013年的旗舰项目竞争中未能入围。

“我发现非常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在上一次旗舰项目竞争的第一轮中已经被淘汰的项目,竟然直接被宣布为一个新的旗舰项目,而没有任何形式的不同想法和概念之间的竞争,”他说。他认为,来自2013年竞争中未成功的入围提案——例如他自己的,旨在利用数据和信息技术来改善医疗保健——也应该在这次得到考虑。

杰诺维斯警告说,新项目必须小心避免现有巨型旗舰项目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管理不善和偏离方向的指责。“旗舰项目的建设必须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让所有在该领域做出过真正重大贡献的主要研究小组参与进来,并且应该避免权力集中,”他说。

委员会将在5月17日至18日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欧洲量子会议上宣布有关该倡议的更多细节,届时该宣言也将正式发布。

本文经许可转载,并于2016年4月20日首次发表

Elizabeth Gibney is a senior physics reporter for Nature magazine.

More by Elizabeth Gibney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