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来自中国的新化石发现正在描绘一幅不同的图景,展现了中生代与恐龙共存的哺乳动物。从已知的情况来看,这个时期的哺乳动物大多被认为是相对较小的夜行动物——是被捕食者而不是捕食者。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结果首次提供了直接证据,表明一些哺乳动物以它们的恐龙同类为食。
来自纽约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AMNH) 和北京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中国化石丰富的辽宁省发现了有 1.3 亿年历史的负鼠大小的哺乳动物遗骸。在清理尖齿兽化石时,研究小组在肋骨腔内发现了一小块骨骼,这与体型相似的现存哺乳动物的胃部位置相同。胃内容物包括一只幼年植食性恐龙鹦鹉嘴龙的四肢、手指和牙齿。虽然成年鹦鹉嘴龙可以长到约六英尺高,但幼年猎物只有五英寸长,约为尖齿兽大小的三分之一。研究人员从恐龙牙齿上的磨损痕迹推断,它不是胚胎。(这支持了哺乳动物捕猎恐龙,而不是从巢穴中抢走未孵化的蛋的观点。)此外,他们推测它是被大块吞下的,因为它的部分骨骼仍然连接在一起。
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种体型较大的哺乳动物的遗骸,大约相当于一只小型犬的大小,它是恐龙食者的近亲。这个相当完整的骨骼,巨型尖齿兽,代表了迄今为止在中生代(从大约 2.5 亿年前到 6500 万年前)已知的最大的哺乳动物。这两种生物都属于一个没有现存后代的谱系。AMNH 的研究合著者孟津评论说:“早期哺乳动物体型较大且具有掠食性、食肉行为的新证据正在为我们提供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展现了恐龙时代生活着的许多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