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渥太华医院的詹娜·格里菲斯和阿伦·V·拉文德兰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细节,以补充之前对这个问题的回应
“轻度慢性抑郁症早已为人所知。尽管它曾被不同的名称提及,如神经性抑郁症、轻微抑郁症、间歇性抑郁症和抑郁性人格,但自从它在《DSM-III》(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1980年)中出现以来,它就被标准地标记为‘心境惡劣障礙’。这个术语字面意思是‘坏脾气’。根据《DSM-IV》(1994年)的标准,该障碍的核心特征包括至少持续两年的抑郁情绪,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并且至少符合以下两项: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失眠或嗜睡;疲劳或精力不足;自尊心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困难;以及绝望感。心境惡劣障礙患者往往会自我贬低、沉湎于过去、社交退缩;他们可能会感到易怒和效率低下。心境惡劣障礙的特征还在于快感缺失(无法从以前认为愉快的事件或刺激中获得乐趣)。”
“现在普遍认为,心境惡劣障礙属于心境/情感障碍的分类,而不是代表一种抑郁气质。然而,也存在一种被称为双重抑郁症的情况,其中心境惡劣障礙可能叠加在重度抑郁发作之上。心境惡劣障礙可以根据发病年龄和植物神经症状(例如,食欲、体重、睡眠的增加或减少)进一步细分。此外,心境惡劣障礙根据临床症状和家族史,被细分为亚情感性心境惡劣障礙和性格谱系心境惡劣障礙。亚情感性心境惡劣障礙患者往往对抗抑郁药物有反应,并且通常有心境障碍的家族史,而性格谱系心境惡劣障礙患者对抗抑郁药物的反应较差,并且更常报告重大损失以及药物滥用的家族史。”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心境惡劣障礙最好被归类为性格障碍,其中个人的核心问题源于抑郁性人格或气质。由于这个原因,并且由于很少有关于抗抑郁药治疗心境惡劣障礙的疗效的系统研究,因此长期以来的首选治疗方法一直是心理治疗。对药物治疗的负面态度部分是由于可用的药物类型(例如,以令人不快的副作用为特征的三环类抗抑郁药)以及临床医生犹豫不决地以足够的剂量和持续时间开这些药物。由于心境惡劣障礙被概念化为一种轻度的心境障碍,因此通常使用低于阈值的抗抑郁药剂量进行治疗,并且治疗时间不足。”
“过去十年为心境惡劣障礙对抗抑郁药物的积极反应提供了证据,特别是对新一代药物(如百忧解、左洛复、帕罗西汀、文拉法辛和舍曲林)的积极反应。然而,现在人们已经理解,尽管症状可能不如重度抑郁症那么严重,但心境惡劣障礙也需要同样积极的,通常是更长期的抗抑郁治疗。”
“用抗抑郁药物成功治疗心境惡劣障礙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像重度抑郁症一样,心境惡劣障礙可能具有生物学基础。人们一直在研究心境惡劣障礙的免疫学、激素和神经递质相关性,以及其遗传传递。”
“尽管心境惡劣障礙不是一种新的疾病,但其诊断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受关注,因为新一代抗抑郁药在治疗其症状方面取得了成功。当首选治疗方法是开药时,这种疾病就进入了医学领域,并且与曾经被认为是人格障碍的精神疾病相关的耻辱感也减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