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尔大学精神病学系教授詹姆斯·科奇斯提供了这个定义
“心境恶劣障碍自1980年以来一直存在于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官方命名法中。它指的是轻度至中度慢性的抑郁症(持续超过两年)。它通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出现,影响约百分之三的美国人口。患者功能尚可但受损,尤其是在社交和人际关系方面。抗抑郁药物通常对治疗心境恶劣障碍非常有帮助。心境恶劣障碍的旧称包括‘抑郁性神经症’和‘抑郁性人格’。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是詹姆斯·H·科奇斯和丹尼尔·N·克莱因的《慢性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吉尔福德出版社,1995年。”
范德堡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员史蒂文·D·霍隆回应道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心境恶劣障碍本质上是指一种相对轻微但慢性的抑郁症类型。当我接受培训时,我们过去认为抑郁症要么是轻微和慢性的,要么是严重和发作性的,但我们后来了解到这种观点可能不准确。有些人似乎一生都带着轻度的烦躁不安(也就是说,他们只是从未感觉非常好),但他们至少与其他人一样有可能,甚至更有可能,叠加重度抑郁症的发作。
“无论心境恶劣障碍是在首次重度抑郁症发作之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该过程被称为‘双重抑郁症’),还是仅在首次重度发作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它可能被称为‘部分缓解’),它似乎都可以通过药物或心理疗法治疗,尽管其变化通常不如单独治疗重度抑郁症发作后那样显著或迅速。心境恶劣障碍与其说是一种新疾病,不如说是一种比过去更受关注的疾病。”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心理学系的丹尼尔·N·克莱因补充了一些细节
“心境恶劣障碍是一个相对新近定义的类别,于1980年在DSM-III(《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一本标准的心理学参考书)中引入,指的是轻度至中度慢性的抑郁症。虽然这个术语是新的,但心境恶劣障碍是基于几个较旧的临床概念,例如神经症性抑郁症、抑郁性人格和慢性抑郁症。它在女性中比在男性中更常见,并且可以在任何年龄开始,尽管儿童期和青春期发病尤其常见,尤其是在寻求治疗的患者中。
“与大多数精神疾病一样,关于心境恶劣障碍的病因和起源的知识仍然不完整。我们确实知道它在家族中遗传,尽管尚不清楚这种联系是由于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或两者兼而有之。心境恶劣障碍似乎与重度抑郁症密切相关,重度抑郁症是更严重和发作性的抑郁症形式。换句话说,大多数患有心境恶劣障碍的人确实会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个时刻经历符合重度抑郁症标准的病情加重,并且患有心境恶劣障碍的人的家庭中重度抑郁症的发生率很高。
“在治疗方面,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心境恶劣障碍对所有主要类别的抗抑郁药物都有反应,尽管获得积极反应可能比重度抑郁症需要更长的时间。也有暗示性证据表明,心境恶劣障碍对一些为重度抑郁症开发的有针对性的短期心理疗法有反应,例如认知疗法和人际关系疗法。然而,关于心境恶劣障碍的心理疗法治疗的研究还不够,无法得出任何明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