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生命的奇蹟取決於精妙的平衡。太陽光線進入地球大氣層,使地球變暖。同時,部分太陽能量被反射回太空,確保地球不會變得過熱。
但隨著人類將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地球的能量平衡已經傾斜。溫室氣體阻止額外的能量輻射回太空,導致全球氣溫上升。
科學家在2016年《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表示,這種能量失衡是「定義全球氣候變化狀態的最基本指標」。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切——包括地球變暖——都是能量輸入與能量輸出不匹配的症狀。
支持科學新聞報導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持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導,方法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有更多關於塑造我們今日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影響力的報導。
現在,科學家表示,這種失衡正變得更加傾斜。本月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上的新研究發現,失衡程度在2005年至2019年間大約翻了一番。
總體失衡仍然相對較小——輻射輸入與輻射輸出之間約有0.3%的差異。但積少成多。在過去150年左右的時間裡,地球的全球平均氣溫已經上升了近華氏2度。
主要研究作者、美國太空總署 (NASA) 氣候科學家諾曼·勒布 (Norman Loeb) 表示,新的測量結果說明了地球在最核心層面上發生的物理變化。
他說:「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比地表溫度更基本的測量指標。這是整個地球,正在添加到或從整個地球移除的東西。」
該團隊利用了兩個不同的數據集,這兩個數據集都獨立地反映了地球的能量失衡。他們首先查看了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的衛星數據,這些數據由測量進出地球大氣層的輻射通量的儀器收集。
然後,他們查看了Argo浮標網絡收集的海洋熱量測量數據,Argo浮標網絡是一個國際海洋觀測系統,其漂流感測器分散在世界各地。海洋吸收了地球約90%的過剩能量,使海洋熱量成為能量平衡變化的主要指標。
兩個數據集彼此獨立地發現地球的能量失衡正在加劇。它們產生的趨勢在統計學上沒有區別——幾乎完全相同。
勒布指出,兩個數據集之間「令人難以置信的一致性」表明它們都是準確的。
研究人員還進行了一項額外分析,以弄清楚為什麼失衡情況迅速惡化。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顯然是一個主要驅動因素。但隨著地球變暖,它引發了其他回饋循環,進一步加劇了失衡。
冰層融化是這些回饋之一。
在過去幾十年中,北極海冰因應氣溫上升而急劇減少。海冰具有高反射性,有助於將陽光反射離開地球。隨著海冰消失,更多的太陽輻射能夠穿透到地球表面。
雲層覆蓋是另一個因素,儘管它更為複雜。
雲層可以捕獲太陽能或將其反射回太空,具體取決於雲的類型、當地氣候條件和其他因素。研究表明,總體而言,雲層覆蓋的變化增加了地球吸收的太陽輻射量。但尚不清楚具體是如何或為什麼。
研究人員補充說,其中一些雲層變化可能與自然氣候週期的轉變有關。但其中一些也可能歸因於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
這提醒我們,並非所有氣候變遷的後果都是線性的。氣候系統充滿了回饋迴路,這些迴路會加速地球變暖和變化的速度。
研究人員警告說,如果地球的能量失衡持續惡化,那麼他們預計「未來幾十年氣候將發生更大的變化」。
電腦模擬和模型可以幫助科學家對未來做出這些預測。反過來,新的測量結果可以幫助科學家測試其模型的準確性,確保它們反映地球在最基礎層面上發生的情況。
勒布說:「我希望這項研究能夠激勵模型社群的人們...以創新的方式測試模型,使我們能夠更詳細地說明未來會發生什麼。在模型方面還有更多工作要做,以進一步解開這個謎團。」
轉載自《E&E News》,經 POLITICO, LLC. 許可。版權所有 2021 年。E&E News 為能源和環境專業人士提供重要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