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会体验嫉妒

嫉妒似乎是一种原始的情感,不仅在人类中可见,在其他动物中也可见

人类最好的朋友不喜欢任何事物来插足这份友谊。首次关于狗狗嫉妒的实验测试表明,当这些假冒的狗狗夺走主人注意力时,狗狗甚至会咬它们(玩偶)。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新发现支持了一种观点,即嫉妒是一种原始的情感,不仅在人类中可见,在其他动物中也可见。科学家们还表示,结果表明嫉妒并不需要特别复杂的思维。

理解嫉妒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情绪会引发破坏。“嫉妒是跨文化非意外凶杀的第三大主要原因,”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情绪研究员克里斯汀·哈里斯说。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人们普遍认为嫉妒是人类独有的,部分原因是这种情感涉及思维的复杂性,例如衡量竞争对手对关系构成何种威胁。关于嫉妒的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潜在或浪漫关系中的嫉妒,以及实际的不忠行为。[谎言、欺骗和偷窃:10 种最具破坏性的人类行为]

然而,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在争论嫉妒是否需要复杂的思维。此外,研究人员指出,嫉妒并不总是与性有关,这种情绪经常涉及兄弟姐妹、朋友甚至同事。这表明,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嫉妒的演变是为了保护任何社会关系免受入侵者的侵害。总而言之,这暗示着嫉妒可能存在于其他社会性动物中;事实上,达尔文曾提出嫉妒可能特别存在于狗身上。

哈里斯亲眼目睹了这种犬类嫉妒的证据。“我去拜访我的父母,他们养了三只边境牧羊犬,我正在抚摸其中两只,它们都想把我的手从另一只狗身上拍开,这样我就能用双手抚摸它们,而不仅仅是一只手,”哈里斯说。“它们想要独占我的注意力。这让我开始思考狗狗的嫉妒。”

狗狗抬起它们绿色的头

由于之前没有实验研究过狗狗的嫉妒,研究人员采用了用于人类婴儿的测试。许多研究发现,早在 6 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表现出嫉妒——例如,当他们的母亲与看起来像另一个婴儿,但实际上是一个逼真的洋娃娃互动时。

科学家们与 36 只狗狗在其家中进行了合作,拍摄了狗狗的视频,同时它们的主人完全忽略了它们的宠物,而偏爱三个不同的物品:一个会短暂地摇尾巴、吠叫和呜咽的毛绒动画狗;一个南瓜灯;以及一本播放旋律的弹出式儿童书。研究人员选择了相对较小的狗,体重不到 35 磅(15.8 公斤)或身高不到 15 英寸(38.1 厘米),因为如果它们的嫉妒失去控制,较小的狗更容易控制。[7 种犬种揭示其主人的性格]

主人被指示要像对待真正的狗狗一样对待假狗和南瓜灯,抚摸这些物体并与它们亲切地交谈。当涉及到这本书时,主人被要求大声朗读文本。

科学家们发现,当主人对毛绒狗表现出喜爱时,狗狗的表现比其他物品时嫉妒得多。当主人与假狗玩耍时,狗狗推搡或触碰主人的可能性几乎是南瓜灯的两倍,而与书相比,这种可能性超过三倍。此外,大约三分之一的狗狗试图跑到主人和毛绒玩具之间。虽然四分之一的狗狗冲假狗咆哮,但只有一只对南瓜灯和书这样做。

“这些不仅仅是它们实施的攻击行为。它们试图采取积极的行动,例如表现得更亲切以重新获得心爱之人的注意力,并试图重新建立他们的关系,”哈里斯说。

这些发现表明,狗狗认为这个毛绒玩具是竞争对手。86% 的狗狗甚至在实验期间或之后嗅了玩具狗的后部。

哈里斯在一份声明中说:“许多人认为嫉妒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建构,或者是一种特别与性和浪漫关系相关的情感。”“我们的研究结果挑战了这些观点,表明除了我们自己之外,动物在竞争对手篡夺所爱之人的喜爱时也会表现出强烈的不安。”

嫉妒的原因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发现也挑战了只有人类才能体验嫉妒的观点,因为人类的思维很复杂。

哈里斯说:“这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一个人不需要对竞争对手和所爱之人之间的互动的含义有复杂的认知就能感到嫉妒。”“你所需要的只是失去所爱之人给予竞争对手的关注。”

有趣的是,“并非所有的狗狗都表现出我们认为的嫉妒行为,”哈里斯说。“可能这些狗狗不是很聪明,它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些物品是值得嫉妒的东西,或者它们可能非常聪明,没有被这些无生命的物体愚弄。另一种可能性是,它们与主人的联系可能不是很牢固。”

未来的研究可能会尝试使用不会吠叫、呜咽或摇尾巴的毛绒狗,将它们与会吠叫、呜咽或摇尾巴的毛绒狗进行比较,或者尝试使用其他类型的毛绒动物,例如假猫或人类玩偶。

“我猜想,有两个因素导致了狗狗的嫉妒。一个是某件事物获得的关注和喜爱程度,另一个是该事物是否看起来像另一个活物,”哈里斯说。“我猜想狗狗的嫉妒并不局限于看起来像狗的东西。”

未来的研究也可能会测试其他动物是否会嫉妒。研究人员建议检查后代彼此争夺父母的关注、喜爱、照顾和食物的物种,以及动物以交配对形式结合的物种。家猫可能是一个有趣的分析选择,因为它们会产下可能相互竞争的小猫,但不会以交配对的形式结合。

哈里斯和她的同事卡罗琳·普鲁沃斯特于 7 月 23 日在《PLOS ONE》杂志上在线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发现。


版权所有 2014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权利。 本材料不得出版、广播、改写或再分发。

Charles Q. Choi i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大众科学. His work has also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Nature, Wired, and LiveScience, among others. In his spare time, he has traveled to all seven continents.

More by Charles Q. Choi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