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贫困和不平等的担忧,已经成为讨论的焦点,其程度之深,除了国际恐怖主义或全球变暖之外,鲜有其他话题能与之比肩。我认识的大多数人对全球化都有强烈的看法,而且他们都表示对世界穷人的福祉感兴趣。金融媒体和有影响力的国际官员自信地断言,全球自由市场扩大了穷人的视野,而激进的抗议者则以同样的强烈程度持有相反的信念。然而,人们信念的强度往往与他们拥有的可靠事实证据的数量成反比。
正如在有争议的公共辩论中常见的那样,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语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将“全球化”解释为通信技术和资本流动的全球触角,有些人认为是富裕国家的国内公司进行外包,还有一些人将全球化视为企业资本主义或美国文化和经济霸权的代名词。因此,最好在本文开头就明确指出,我主要指的是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扩张。这个过程如何影响世界上最贫困人口的工资、收入和获得资源的机会?这个问题是当今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里,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其经济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离开来。然而,从那时起,大多数国家都开放了市场。例如,在1980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商品和服务的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23%增加到46%,印度则从19%增加到30%。这些变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穷人带来了许多 hardship,但也创造了一些国家利用而另一些国家没有利用的机会,这主要取决于它们的国内政治和经济制度。(美国低工资工人也是如此,尽管全球化对富裕国家的影响超出了本文的范围。)净结果往往非常复杂,而且几乎总是与具体情况相关,这与反对阵营中对全球化所做的轻率的赞成或反对的声明背道而驰。理解这些复杂性对于采取有效行动至关重要。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方式是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既非瘟疫,亦非万灵药
自由贸易的理由基于古老的比较优势原则,即各国最好出口他们最擅长生产的东西,进口其余的东西。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都接受这一原则,但即使是他们,对于贸易的潜在利益和实际成本的平衡,以及对穷人进行社会保护的重要性,也存在严重的分歧。自由贸易主义者认为,国际专业化和投资的浪潮会使所有人都受益。其他人则指出,许多穷人缺乏适应、调整工具和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下重新安置的能力。这些学者认为,专业化的好处在长期内才会实现,在长期内,人们和资源被认为是完全流动的,而调整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痛苦。
与街头发生的辩论相比,经济学家之间的辩论是文明的典范。反全球化者的核心主张是,全球化正在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亲全球化者则断言,全球化实际上帮助了穷人。但是,如果看一下事实证据,情况就更加复杂了。根据不同机构收集的家庭调查数据,世界银行估计了发展中国家人口中低于每天1美元贫困线(按1993年价格计算)的比例——这是一个公认的粗略但国际上可比的水平。按照这个标准,极端贫困总体上正在下降。
这种趋势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尤为明显。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贫困现象急剧下降——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以大规模农村贫困为特征,并且加起来约占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的一半。1981年至2001年间,中国农村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比例从79%降至27%,印度从63%降至42%,印度尼西亚从55%降至11%。[break]
但是,尽管最贫困的人口总的来说并没有变得更穷,但没有人能够令人信服地证明,他们状况的改善主要是全球化的结果。在中国,贫困趋势可能反而归因于内部因素,例如基础设施的扩张、1978年的大规模土地改革(毛泽东时代的公社解散)、粮食收购价格的变化以及农村向城市移民限制的放松。事实上,在对外贸易或投资取得重大进展之前,贫困的大幅下降在1980年代中期就已经发生了。在1981年至2001年间摆脱国际贫困线的4亿多中国人中,四分之三是在1987年之前摆脱贫困的。
中国极端贫困的急剧下降可能更多地与1978年的土地改革和其他国内因素有关,而不是与对外贸易或投资有关。
同样,印度农村贫困的减少可能归因于农业绿色革命的传播、政府扶贫计划和社会运动,而不是1990年代的贸易自由化。在印度尼西亚,绿色革命、宏观经济政策、大米价格稳定和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在大幅减少农村贫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全球化通过扩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就业,帮助许多中国人和印度尼西亚人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摆脱了贫困(尽管由于各种国内制度和政策原因,在印度还没有那么多)。但这只是过去25年经济进步的众多因素之一。
那些对全球化的好处持怀疑态度的人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贫困率仍然居高不下。1981年至2001年间,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的非洲人口比例从42%增加到47%。但是,这种恶化似乎与全球化的关系不大,而与不稳定或失败的政治政权有关。如果有什么关系的话,这种不稳定减少了它们的全球化程度,因为它吓跑了许多外国投资者和贸易商。动荡的政治放大了更长期的因素,例如地理隔离、疾病、过度依赖少数出口产品以及绿色革命的缓慢传播[参见杰弗里·D·萨克斯的文章《极端贫困可以消除吗?》;大众科学,2005年9月]。
血汗工厂
总的来说,全球市场竞争奖励所有国家具有主动性、技能、信息和创业精神的人。世界各地的穷人都因缺乏获得资本和学习新技能的机会而受到阻碍。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墨西哥)的工人正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失去工作,他们的工作被亚洲的同行取代。与此同时,外国投资也带来了新的工作岗位。总的来说,其影响似乎是净改善。在墨西哥,与国际经济联系更紧密的地区,低工资贫困正在下降,即使考虑到技术娴熟和有进取心的人迁移到这些地区,独立于全球化所取得的成就,也能提高那里的收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戈登·H·汉森最近的一项研究,只考虑了在特定地区出生的人(因此排除了移民),发现1990年代,受全球化影响最大的墨西哥州的平均收入比受影响最小的州高出10%。
在孟加拉国、越南和柬埔寨等贫困的亚洲经济体中,大量妇女现在在服装出口工厂工作。按照世界标准,她们的工资很低,但远高于她们在其他职业中获得的工资。那些担心剥削性血汗工厂的倡导者必须认识到这些妇女的条件和地位的相对改善。2002年,乐施会的一份报告引用了在孟加拉国服装业工作的23岁母亲拉哈娜·乔杜里的言论:[break]
这份工作很辛苦——我们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经理们不尊重我们女性。但是,对于那些在外面工作的人来说,生活更加艰难。在我的村庄,我的钱会更少。在工厂外,在街上卖东西或在建筑工地搬砖的人挣的钱比我们少。其他选择很少。当然,我想要更好的条件。但对我来说,这份工作意味着我的孩子们将有足够的食物,他们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善。
2001年,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奈拉·卡比尔和孟加拉国发展研究所的西敏·马哈茂德对达卡1322名女工进行了调查。她们发现,服装出口工厂工人的平均月收入比居住在同一贫民窟社区的其他工薪阶层高出86%。
这种相对改善的另一个迹象可以通过当这种机会消失时会发生什么来衡量。1993年,由于预计美国将禁止进口使用童工生产的产品,孟加拉国的服装业解雇了估计5万名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当地援助团体调查了他们的遭遇。大约1万名儿童重返学校,但其余儿童最终从事了更低劣的职业,包括碎石和儿童卖淫。这并不能为血汗工厂中令人震惊的工作条件开脱,更不用说强迫或不安全劳动的案例了,但倡导者必须认识到穷人现有的非常有限的机会以及“公平贸易”政策可能带来的意外后果。
贫困的本土根源
融入国际经济不仅带来机遇,也带来问题。即使新工作比旧工作更好,转型也可能是痛苦的。大多数贫穷国家提供的有效社会保障很少,无法帮助那些失业且尚未找到新工作的人。此外,大量的穷人在自己的小农场或家庭企业工作。他们通常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国内因素,例如缺乏信贷、基础设施薄弱、贪污腐败的政府官员和不安全的土地权利。软弱的国家、不负责任的政权、倾斜的财富分配以及无能或腐败的政治家和官僚往往会阻碍穷人的机会。在不缓解这些国内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开放市场,迫使人们一手被绑着竞争。结果可能是贫困加深。
反之,如果适当的国内政策和制度到位——特别是为了帮助将生产转移到更适销对路的商品并帮助工人进入新的工作岗位,那么开放经济进行贸易和长期资本流动不一定会使穷人的境况恶化。
对不同国家案例的研究使这一点显而易见。尽管毛里求斯和牙买加这两个岛屿经济体在1980年代初的人均收入相似,但此后它们的经济表现却截然不同,前者拥有更好的参与性制度和法治,后者则深陷犯罪和暴力之中。韩国和菲律宾在1960年代初的人均收入相似,但菲律宾在政治和经济制度方面(尤其因为权力和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停滞不前,因此它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韩国已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博茨瓦纳和安哥拉是非洲南部两个钻石出口国,前者民主且快速增长,后者则饱受内战和掠夺之苦。
这些国家和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扶贫计划不必受到全球化力量的阻碍。不存在“竞相触底”的情况,即各国必须放弃社会计划才能在经济上保持竞争力;事实上,社会和经济目标可以相互支持。土地改革、扩大对小型生产者的信贷和服务、为失业工人提供再培训和收入支持、为失业者提供公共工程计划以及提供基础教育和医疗保健可以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生产力,从而为一个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做出贡献。这些计划可能需要重新思考这些国家的预算优先事项,并建立更负责任的政治和行政框架,但障碍主要在国内。反之,对国际贸易关闭经济并不能削弱相关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地主、政治家和官僚以及享受政府补贴的富人。因此,全球化不是发展中国家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与全球化批评者的说法相反——正如全球化往往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案,这与过度热情的自由贸易主义者的说法相反。[break]
环境呢?许多环保主义者认为,国际一体化鼓励过度开发脆弱的自然资源,例如森林和渔业,损害穷人的生计。对跨国公司的常见指责是,它们涌向环境标准宽松的贫穷国家。轶事很多,但研究人员很少进行统计研究。世界银行的贡纳尔·埃斯克兰德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安·哈里森于2003年发表的少数研究之一,考虑了墨西哥、摩洛哥、委内瑞拉和科特迪瓦。研究发现,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公司选择在这些国家投资是为了逃避富裕国家的减排成本;决定投资额的最重要因素是当地市场的规模。在特定行业内,外国工厂的污染往往低于当地同行。
按照世界标准,服装厂的工资和条件很差,但比家庭佣工或街头卖淫等其他职业要好。
像持续的贫困一样,宽松的环境标准最终也是国内政策或制度的失败。缺乏明确界定或有效执行的产权或对公共财产资源的监管通常会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为了回应强大的政治游说团体的压力,各国政府故意压低了宝贵环境资源的价格:印度的灌溉用水、俄罗斯的能源、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木材特许权。不出所料,结果是资源枯竭。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不解决这些扭曲的情况下开放市场,可能会使环境问题恶化。
当谈话让位于行动时
幸运的是,全球化辩论的双方正在——缓慢地——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在许多领域,双方阵营的倡导者都看到了跨国公司、多边组织、发展中国家政府和当地援助团体之间就帮助穷人的计划进行协调的潜力。超越有争议的辩论,并在正在出现的共识和合作领域的基础上,国际伙伴关系或许能够对继续压迫世界上数十亿人生活的贫困问题产生影响。以下是一些正在讨论的措施。
资本管制。国际投资流动既包括长期资本(例如设备),也包括投机性短期资本(例如股票、债券和货币)。后者只需点击鼠标即可转移,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像羊群一样蜂拥而至,对脆弱的经济体造成巨大损害。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子。在投机者冲击泰国货币泰铢之后,泰国农村的贫困率在短短一年内跃升了50%。在印度尼西亚,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撤出导致制造业的实际工资下降了44%。许多经济学家(包括那些原本支持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现在认为,有必要对短期资本流动进行某种形式的控制,尤其是在国内金融机构和银行标准薄弱的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印度和马来西亚之所以逃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大部分冲击,是因为它们对资本外逃实施了严格的控制。然而,经济学家们仍然对这种控制应采取何种形式以及它对资本成本有何影响存在分歧。
全球化并不能解释博茨瓦纳和安哥拉这两个钻石出口国命运迥异的原因,前者是民主国家,后者则饱受内战蹂躏。
减少保护主义。许多贫穷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不是全球化程度过高,而是过低。当富裕国家(以及贫穷国家自身)限制进口并补贴本国农民和制造商时,世界穷人很难摆脱贫困。据估计,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每年因富裕国家的农业关税和补贴而遭受的损失为450亿美元;每年因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壁垒而遭受的损失估计为240亿美元。损失超过了富裕国家对贫穷国家的外国援助。当然,损失在贫穷国家之间的分配并不均衡。如果取消这些进口限制和补贴,一些国家将比其他国家受益更多。[break]
反垄断。贫穷国家的小型出口商往往缺乏营销网络和品牌名称,难以打入富裕国家市场。尽管跨国零售公司可以帮助他们,但它们收取的利润和费用通常非常高。这些国际中间商的限制性商业行为很难证实,但存在大量间接证据。例如,国际咖啡市场由四家公司主导。在1990年代初期,出口国的咖啡收入约为120亿美元,零售额为300亿美元。到2002年,零售额增加了一倍多,但咖啡生产国的收入却只有十年前的一半左右。问题不在于全球市场,而在于由于少数零售公司享有的近乎垄断的权力,生产者进入这些市场的渠道受阻或收到的价格被压低。在某些行业,公司可能会积极串通操纵价格。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提议成立一个国际反垄断调查机构。即使这样一个机构没有太大的执法权,它也可以动员公众舆论,加强发展中国家反垄断机构的力量。此外,国际认可的质量认证计划可以帮助贫穷国家的产品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
社会计划。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为了使贸易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好,该国政府可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分配财富和收入,以便开放经济政策的赢家与输家分享他们的收益。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仍然为大量的分歧留下了空间。然而,某些计划引发的争议相当少,例如帮助工人应对失业并获得再培训和重新部署的援助计划。事实证明,允许贫困家庭送孩子上学的奖学金比禁止进口产品更能有效地减少童工现象。
研究。绿色革命在减少亚洲贫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国际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帮助开发其他适合穷人的产品(例如药品、疫苗和农作物)。在当前的国际专利制度下,全球制药公司没有太大的动力去进行代价高昂的研究,以研究每年在贫穷国家造成数百万人死亡的疟疾和肺结核等疾病。但是,捐助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无国界医生组织以及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团体之间的研究合作正在兴起。
富裕国家的移民改革。与贸易自由化等其他形式的国际一体化相比,允许更多数量的非技术工人作为“客工”进入富裕国家的计划,将更能减少世界贫困。然而,目前的氛围对这个想法不是很友好。
简单化的反全球化口号或关于自由贸易绝对好处的说教无助于减轻世界贫困。对问题的复杂性有所认识,并将国内和国际政策积极地交织在一起,将无疑会更加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