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是一个可以很容易地提出的问题:意识从何而来? 在他的最新著作《伽利略的错误:意识新科学的基础》中,哲学家菲利普·戈夫考虑了一个激进的观点:如果意识并非大脑所做的特殊之事,而是一种所有物质固有的属性呢? 这是一种被称为泛心论的理论。 他回答了前长期《心灵 Matters》编辑加雷思·库克的问题。
你能用简单的术语解释一下你所说的泛心论是什么意思吗?
在我们对事物的标准看法中,意识只存在于高度进化的生物的大脑中,因此它只存在于宇宙的一小部分,并且只存在于非常近期的历史中。 根据泛心论,意识遍布宇宙,是宇宙的基本特征。 这并不意味着字面意义上的一切都是有意识的。 基本的承诺是,现实的基本组成部分——也许是电子和夸克——具有极其简单的体验形式,而人类或动物大脑的非常复杂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是从大脑最基本部分的体验中衍生出来的。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我应该澄清一下,我所说的“意识”并非指自我意识或反思自身存在的能力。 我仅仅是指“体验”:快乐、痛苦、视觉或听觉体验。
人类拥有非常丰富和复杂的体验; 马的体验较少,老鼠的体验又更少。 当我们转向更简单的生命形式时,我们发现更简单的体验形式。 也许在某个时候,灯熄灭了,意识消失了。 但至少可以连贯地假设,这种意识的连续性延续到无机物中,基本粒子具有难以想象的简单体验形式。
泛心论试图为物理学带来什么?
科学哲学家们已经意识到,物理科学,尽管内容丰富,但仍局限于告诉我们物质的行为,它做什么。 例如,物理学告诉我们,物质具有质量和电荷。 这些属性完全根据行为来定义——诸如吸引力、排斥力、对加速的抵抗力之类的事情。 物理学绝对没有告诉我们哲学家喜欢称之为物质的内在本质:物质本身是什么。
对于泛心论者来说,意识是物质的内在本质。 没有什么超自然或精神的东西,但可以从两个角度描述物质。 物理科学从外部根据物质的行为来描述物质。 但是物质从“内部”——即就其内在本质而言——是由意识形式构成的。
您是否预见到泛心论可以被检验的情景?
你无法观察电子内部以查看它是否具有意识,就像你无法观察某人的头部内部并看到他们的感受和体验一样。 我们知道意识存在仅仅是因为我们是有意识的。
神经科学家将某些类型的大脑活动与某些类型的体验联系起来。 我们现在知道哪些类型的大脑活动与饥饿感、快乐感、痛苦感等等相关联。 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但我们最终希望从意识科学中获得的是对这些相关性的解释。 为什么特定的感觉与特定的大脑活动模式相关联? 一旦你开始回答这个问题,你就超越了严格来说可以被检验的范围,仅仅因为意识是不可观察的。 我们必须转向哲学。
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大脑活动与体验之间的相关性。 然后我们必须找到最能解释这些相关性的哲学理论。 在我看来,唯一经得起推敲的理论是泛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