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可能令人疲惫。城市居民通常面临比农村地区更高的犯罪率、污染、社会孤立和其他环境压力。多年来,研究一直将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与城市环境联系起来——但研究人员才刚刚开始了解这种关联存在的原因。解决这种联系日益紧迫:根据联合国最近的一份报告,到2050年,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例将从2014年世界人口的54%上升到66%。
研究人员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城市生活可能会增加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自那以后,许多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了两者之间的关联,主要是在瑞典和丹麦等欧洲国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城市长大使日后患精神病的风险增加了一倍。研究也开始发现,城市环境可能会增加其他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
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不平等和社会孤立)和身体压力因素(如污染和噪音)在内的多种因素可以解释城市如何损害健康。相反,易患精神疾病的人可能更容易搬到城市环境中。本月发表的两项研究揭示了这些影响,并表明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在城市丛林中长大
尽管大多数调查都集中在成年人身上,但研究表明,早期接触城市环境(在城市出生或长大)最为重要。为了更仔细地研究这个关键的人生阶段,由伦敦国王学院的心理学家海伦·费舍尔和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家坎迪斯·奥杰斯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涉及英国的2232名双胞胎儿童。
研究人员使用社区调查来确定双胞胎在5岁和后来的12岁时是否居住在城市或农村环境中。(大约一半的孩子在这两个时间点都住在城市里)。为了进一步评估这些社区的特征,他们使用了地理人口统计数据,采访了母亲并调查了邻居。最后,他们通过对12岁的儿童进行深入访谈来衡量精神病症状,以确定他们是否经历过幻觉或妄想。
他们的分析显示,在城市长大使12岁时出现精神病症状的可能性几乎翻了一番,而接触犯罪以及低社会凝聚力(即邻居之间缺乏亲密感和支持感)是最大的风险因素。费舍尔指出,虽然大多数有精神病症状的孩子不会在成年后患上精神分裂症,但“在我们追踪人们晚年生活的其他一些研究中,我们表明[精神病症状]实际上也与许多其他[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因此它是更广泛的标志。”这些问题包括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药物滥用。
德国海德堡大学精神健康中央研究所所长安德烈亚斯·迈耶-林登伯格说:“这项[研究]增加了我们自己的实验证据,这些证据强烈地使我们怀疑,身处城市会对大脑中的特定回路造成影响,从而损害你应对社会压力的能力。”迈耶-林登伯格的研究小组此前发现,与来自农村地区的人相比,居住在城市或在城市长大的人在大脑杏仁核和扣带皮层(分别参与处理和调节情绪的大脑区域)的激活更强。最近,他们发现,移民(另一个公认的精神分裂症风险因素)导致了大脑功能的类似改变。
谁住在城市里?
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城市成长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然而,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度遗传性的疾病,这意味着遗传因素也可能起作用。可能发生的一种过程是社会漂移,即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倾向于搬到贫困、落后的城市社区。在本月发表在《转化精神病学》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小组评估了瑞典三个不同人群的遗传和环境影响:2,386,008名兄弟姐妹、1,355对双胞胎和另一组双胞胎从血液样本中收集的分子遗传数据。他们的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与日后居住在贫困社区的可能性之间的联系本身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作者认为,遗传学比城市生活更能解释精神疾病的发生。牛津大学精神病学博士后研究员阿米尔·萨里亚斯兰说:“我们试图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选择,谁最终会住在贫困社区,以及为什么。”“如果不对此进行测试,你就不能认为[环境影响]是因果关系。”
他认为,先前的研究可能夸大了与城市相关的环境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我还没有看到任何一项研究充分解决了城市生活与类似暴露以及后来的不良后果之间关联中的家族混杂问题,”萨里亚斯兰说。许多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考虑家族史来评估家族风险,但萨里亚斯兰和他的同事进行的另一项研究(2015年发表在《精神分裂症公报》上)发现,这种影响远小于表亲和兄弟姐妹的比较。
大多数研究人员都同意,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导致精神病风险增加的具体因素尚未确定,但并非所有人都同意萨里亚斯兰的结论。迈耶-林登伯格说:“在我看来,这项研究无法与表明在城市出生具有环境影响的非常、非常强有力的证据相提并论”。他对当前研究的担忧之一是,该研究侧重于成年后的居住地,而城市环境的影响很可能发生在出生时或童年早期。事实上,另一项最近的研究发现了社会漂移的证据,该研究的结论是,这种影响仍然无法解释城市地区的心理健康风险,并指出了考虑一项研究是否解决了疾病发生前后的风险的重要性。
科学家可能需要结合遗传和环境因素来了解城市生活如何影响心理健康。伦敦大学学院的精神病流行病学家詹姆斯·柯克布赖德(他没有参与这项新研究)说:“强调基因而非环境的作用,反之亦然,是一种过于简化科学的方法,忽略了这两组因素都与精神病发作相关的事实。”“没有人否认遗传因素总体上对风险有更大的贡献,但在这两者中,只有环境影响目前可以得到改善。”根据柯克布赖德的说法,科学证实,减少城市生活负面影响的努力应集中在弱势社区,在那里,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循环可能会持续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