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W·波斯顿(John W. Poston, Sr.)是德克萨斯A&M大学核工程系主任,也是美国核学会会员。 他提供了以下解释。
传统观点认为,钚(Pu)在自然界中不存在。 钚和其他所谓的超铀元素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人造元素。 因此,他们认为当在环境中发现钚时,是人类技术将其放置在那里的。
这种元素通常被认为是合成的,因为它在核反应堆中生产效率最高。 但严格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钚确实天然存在。 钚在自然界中以非常低的浓度出现,在沥青铀矿(铀 (U) 矿石)中约为十万分之一。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图片来源:西博格中心
格伦·T·西博格 和他的同事埃德温·M·麦克米伦因发现钚和其他超铀元素而荣获 1951 年诺贝尔化学奖。 |
元素钚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格伦·T·西博格和他的同事于 1941 年 2 月发现的。 它是第二个被发现的超铀元素; 镎 (Np) 于 1940 年被发现。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60 英寸回旋加速器产生了钚的第一个同位素 Pu-238。 它是通过用氘核轰击 U-238 靶材制成的,产生了 Np-238。 这种材料具有短暂的放射性半衰期——样品中一半原子衰变或转变所需的时间——为 2.12 天。 放射性核素 Np-238 衰变(通过发射 β 辐射)为 Pu-238,其半衰期为 87.7 年。
同位素 Pu-239 于 1941 年 3 月 28 日通过用中子轰击 U-238 靶材产生 U-239(半衰期为 23.5 分钟)而产生。 该放射性核素通过 β 衰变发射到 Np-239(半衰期为 2.12 天),随后 Np-239 通过 β 衰变发射到 Pu-239(半衰期非常长,为 24,600 年)。
钚是通过上述相当好理解的过程在自然界中产生的。 铀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元素,在地球地壳中普遍存在。 铀同位素主要通过 α 粒子发射衰变,但也有一种称为“自发裂变”的过程,偶尔会与 α 衰变竞争。
在自发裂变中,原子核分裂(“裂变”)并释放出额外的中子。 这些释放的中子有可能被另一个 U-238 核吸收(俘获)。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它会触发一个过程,以类似于上面讨论的方式产生 Pu-239。 因此,我们在环境中自然产生了钚(诚然是痕量)。 这种反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就一直在进行。
1971 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达琳·霍夫曼 (Darlene Hoffman) 在环境中发现了另一种钚同位素的痕量。 在南加州的前寒武纪磷酸盐中发现了 Pu-244。 这种钚同位素的放射性半衰期为 8000 万年。 科学家们推测,由于其放射性半衰期较长,这种同位素自大约 45 亿年前地球形成以来就已存在。
一些科学家还怀疑,在地球形成时,地壳中存在另一种钚同位素 (Pu-241)。 原因是 Pu-241 的放射性子体(子体放射性核素)表现出与 U-235、U-238 和钍-232 的某些相似性质。 但是,尽管其他三种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非常长,与地球的年龄相当,但 Pu-241 的半衰期很短,约为 13 年。 因此,它会在科学家发现它之前很久就衰变消失了。
目前,地球环境中发现的大部分钚来自人类活动——特别是大气中的核武器试验。 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 (UNSCEAR) 估计,早期的地面核武器试验向大气中释放了约三吨 Pu-239/240; 近 80% 的大气钚位于北半球。
在地面以上进行核武器试验的做法已基本停止,但环境中仍有一些钚,包括高层大气中。 此外,在美国和俄罗斯的一些核设施附近也存在少量(但可测量)的钚。
因此,与流行的看法相反,钚确实天然存在于环境中,而不仅仅是一种人造材料。 格伦·西博格认为,也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天然元素的数量,并认识到实际上有 94 种天然元素,而不是 92 种。
加利福尼亚州克莱蒙特的哈维穆德学院的物理学家格雷戈里·A·莱曾加 (Gregory A. Lyzenga) 补充了以下信息。
钚确实天然存在,但浓度非常低。 事实上,除了非常灵敏的现代分析技术外,它几乎无法观察到。 钚(和其他超铀元素)在自然界中如此稀有的原因是,它们具有放射性,会以特征半衰期衰变。
构成地球的所有重元素都是在超新星爆炸期间的核反应中形成的,这些爆炸发生在地球形成之前的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年前。 在那时形成的任何半衰期远小于地球年龄(或 45 亿年)的元素,现在几乎都已衰变成较轻的元素。
除了可能自地球形成以来就存在的少量钚原子外,环境中还通过自然发生的核反应(例如,涉及宇宙射线的核反应)维持着非常少量、稳定的此类不稳定元素的库存。 即使如此,水平仍然非常低